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疟疾Malaria

疟疾Malaria



疟疾寄生虫(以下称疟原虫)是一种古老的生物,自人类诞生伊始就与人类纠葛在一起。死于疟疾的名人有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和乔治华盛顿。细思极恐的想一下,小小的疟疾寄生虫,从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说影响了人类整个历史进程。是时间洪流的必然结果,还是仅仅是历史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还有待科学的进步才能回答这个问题。

疟原虫的生命周期:

周期(1)

周期(2)

人类宿主(HumanHost)

蚊虫宿主(MosquitoHost)

疟原虫的生命周期(ThelifecycleofMalaria)——人类宿主(HumanHost):

人类是疟原虫的中间宿主,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在蚊子和人类之间来回交换。

按蚊属的蚊子(Anopheles)是传播疟疾的唯一媒介。

种属

传播疾病

按蚊属(Anopheles)

疟疾,布丝虫病,脑炎

库蚊属(Culex)

病毒性脑炎,布丝虫病

伊蚊属(Aedes)

黄热病,登革热,脑炎

怀孕中的雌蚊子需要吸食人血来补充营养,解决饥饿问题,叮咬在人身上时,蚊子会释放唾液。唾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来阻止血液凝结。就这样疟原虫的子孢子(Malariaparasite)随着唾液进入体内。疟原虫进入血管之后,会沿着血管网顺着血流寻找寄生目标→肝脏(Liver)

应对外来入侵,我们的人体并不会束手待毙。在进入肝细胞时,我们肝脏的巨噬细胞(学名:库普弗细胞Kupffer)会吞噬疟原虫。

但是有一部分狡猾的疟原虫逃过了人体免疫细胞的猎杀,进而感染了一部分肝细胞,坏死一部分肝细胞。接下来几天,疟原虫以肝细胞质为食,并不断进行自我复制。

一个肝细胞能产生成千上万的疟原虫裂殖子(meroxoite)。等到裂殖子破肝细胞而出,软原形的裂殖子不再侵入肝细胞,而寻找下一个目标→红细胞(RBC)

红细胞外期(exoeryghrocyticstage)

结束

红细胞内期(eryghrocyticsgage)

开始

侵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发育为小滋养体,红细胞出现薛氏小点。细胞核位于虫体的一侧,很像戒指的红宝石,又被称环状体。

当小滋养体发育成大滋养体时,胞浆伸出不规则的伪足,以摄噬血红蛋白,造成红细胞变形,进一步挤压红细胞

变形的红细胞会黏附在血管壁上,大滋养体继续发育形成裂殖体(schizont),成熟裂殖体产生裂殖子,释放入血,入侵更多红细胞。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型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患者会发烧,贫血,抽搐,脑损伤甚至昏迷,并伴有肝,脾肿大等临床现象。

例如普通感冒,你可能以为是自己强大的意志力让你坚持带病去公司上班的,可事实上感冒病毒进化的恰到好处,他们让你不至于卧床不起,而是让你走入各种密闭空间,帮助他们进行传播。而疟原虫进化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让人虚弱无力,瘫坐在床上,他不需要我们来帮助它们寻找新宿主。相反他希望我们老老实实呆在一个地方不动,任由其吸血小伙伴叮咬,进而帮助自己传播。

疟原虫的生命周期(ThelifecycleofMalaria)——蚊虫宿主(MosquitoHost):

蚊子是疟原虫的最终宿主,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在蚊子和人类之间来回交换。

蚊子在多数情况下是素食主义者,他们更愿意舔食花蜜,果汁,或蜂蜜。只有雌蚊子在怀孕的情况下,才会从人血中寻找营养物来使虫卵发育。

如果雌蚊从感染疟疾的人那吸血,它也会感染疟原虫。雌蚊子的谓里充满了疟疾寄生虫的血液。但是按蚊能消化疟原虫,只有配子母细胞可以存货并继续发育。在人体内,一部分疟原虫会转化为另一种不同的形态,即配子体因为蚊子胃里温度比较低,雌,雄配子体在蚊子胃中会被激活。

雌配子体

变成卵子

雄配子体

变小变长形成精子

补充内容:在雌蚊子胃部疟原虫的有性繁殖

雄配子体的核会进行3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新核进入细丝。细丝会脱离雄配子体形成游动的雄配子(右)。

受精之后,合子会在数小时内变成长条香蕉状(动合子)(左)

成熟动合子迁移到蚊子胃的外表面,发育成球形卵囊。每个卵囊会产生许多子孢子。部分子孢子能进入蚊子的唾液腺(Salivarygland)。下次蚊子再叮人时,疟原虫将进入另一个人体内并感染他。

人类自身进化与疟疾

蚕豆病是一种G6PD酶缺乏性疾病,该病的患者吃了蚕豆后,由于蚕豆中自由基的存在。而蚕豆病是不能有效清除自由基的,不清除的最终后果将会导致红细胞破裂,出现贫血性症状。由于疟原虫是其实是一种脆弱挑剔的小生物,他只有在完美无缺的红细胞中才能生存。在一项大型病例对照研究中,有G6PD突变的非洲儿童对于疟疾的免疫力是普通儿童的两倍。当疟原虫在选择“正常”红细胞或G6PD时,疟原虫总是毫不犹豫的选择正常的细胞。

截止年,每年因疟疾而死亡的人数依然有40多万。发病区其中80%在非洲欠发达地区,死亡人中大部分都是未满成年的孩童。本文有助于让大家了解疟疾的发病机制,让更多的人了解疟疾这个疾病,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人类能彻底消灭这种疾病,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185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