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中国古代人讲话都是怎么发音的

中国古代人讲话都是怎么发音的



古代发音与现代普通话相差很大。所谓的“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可能彼此说话都无法听懂。古代没有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大家都是各讲各地方言,口音各异,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升学当官。

▼康梁事业很吃亏

民间有句话,说,“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在调侃之余,也确实道出了广东人普通话水平差的现实。清末有两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两位广东老乡普通话也都不咋的,可谓半斤八两,两人在事业发展上也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

最麻烦的是见皇帝。康有为到处讲,说光绪接见自己时,两人会谈了很久。不过,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元济又另有说法。光绪单独接见大臣,其他人都有很长时间,唯独接见康有为,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到底谈了什么,别人无从知道,但光绪后来还接见了梁启超,完全可以做个参照。

梁启超见到光绪,也是推销自己的变法,但无奈光绪听着很费劲,只因梁启超说话发音严重不准,如将“考”说成“好”,将“高”说成“古”。有时梁启超讲一句,光绪还要问一句,甚至梁启超还要用手比画,或者用翻译。这情景,光绪的兴致早没了。但凡被皇帝接见后,按说都要赏个四品官,而梁启超只得到个六品顶戴。

可见,变法也要学好普通话。

▼曾国藩口音重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无论是谋略、学问,还是治军,或是做人,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但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话在中国方言里极其难懂。他一直到23岁都没离开过湖南,可见他的口音会有多么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听不清,又不敢多问,但不搞懂又恐办事有误。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曾国藩也不管皇帝爱听不爱听,对着咸丰就是一顿猛批。老曾太激动,语速有点快,平时听惯北京话的咸丰很不习惯,要不断叫停,因为根本听不懂这个湖南蛮子在说什么。曾国藩没办法,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说给咸丰听。结果,咸丰听懂了,也怒了,大声斥责曾国藩狂悖,非要军机处给老曾治罪。要不是大臣拦着,老曾脑袋非搬家不可。

▼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他在柳州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当地方言,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讲话。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无法与当地人对话,有些事情用手比画也说不清。说话用翻译,效率便大减。有时柳宗元审个案子,正常用一个时辰,用了翻译后,得审一天,柳宗元别提多郁闷了。

其实,在演化生物学的体系中,所有生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祖先,可以通过演化树展现物种分化的过程。同样的情况或许也发生在语言上。

汉语发展出了7个主要的地域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语、粤语、闽语。后六种方言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地区,它们都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成分。

◆粤语是南方方言中和古汉语尤其是中古汉语较为接近的方言。比如,它单音节词很多,类似古汉语的表达,而普通话中有很多带“子”词,粤语中“子”为结尾的就很少,“鞋”就是鞋子,“箱”就是箱子。先秦时,“跑”叫“走”,“走”叫“行”,在今天粤语中,“走”依然是“行”。

不过,并非只有粤语才是古汉语“活化石”,在中国南方很多方言中都留存着古汉语的基因。就像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后代,有的鼻子像老祖宗,有的耳朵像,只有把这些特点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可能描绘出老祖宗的大概的样子。

◆在吴语中,古代的浊声则保留最完整。吴语和闽语中的词汇大多数也是类似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如“眼睛”,闽方言中叫“目”,“站”吴方言叫“立”。一些古代诗词,普通话念起来不押韵,但用吴语却能很好押韵。例如: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照理“斜”、“家”、“花”押韵,现代读音,“斜”读“xie”,根本不押韵,所以“斜”在古代读”xia”汉语的语音演变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字形随读音的变化而变化,但从古代诗歌等典籍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汉语语音演变的痕迹。

◆闽语中有些白读成分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它保留着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一个很大区别,不带唇齿辅音f,比如“分”字,闽南话中并不念“fen”,而是念“pun”。此外,闽南方言中还完整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赛声韵尾。

按时间线来分,古代汉语是如下方式演变的。

晋之前

上古汉语,今日学者通过古诗押韵、谐声部首、通假字、兄弟语言同源词、反切注音等各方面资料,可以初步复原上古音的面貌。但毕竟上古汉语过于久远,时间跨度大,资料匮乏,因此还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

南北朝往后

中古时代,文人士大夫是喜欢写诗的,写诗需要押韵,押韵才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按自己的地方口音押,都是有标准的。就算不写诗,在社会交往中,说话也要得体优雅,自然是有”普通话“标准的。说不好正音的人是要遭笑话的。

唐后期

汉语进入了晚期中古汉语的阶段,这个阶段内,声母韵母有一定发展变化,总体是简化了。当时的发音我们可以从各种韵图中得知,韵图中,古人会把声母韵母列成表,非常直观清晰。

宋代

出现了《广韵》,虽然宋朝时实际口语已经进入晚期中古,但是《广韵》是基于《切韵》基础上的,还是反映了一个相对更古老更保守的音系。

元朝

语音进一步变化,通行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元朝语音和今日官话差距已经不是很大了。大家会发现曲比诗押韵很多,是因为元曲押韵是基于贴近十三世纪的民间实际发音的《中原音韵》的。

清代的康熙皇帝无疑是屏幕上最重要的角色。人们熟悉的康熙皇帝,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却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山一样,是一个操东北口音的皇帝,估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这些人全部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虽然满语不完全等同于东北话,但相似度非常高。而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或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力。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口音绝对比张学良还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如今辽宁省新宾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距离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公里。康熙的口音不一定与赵本山相同,但相似度至少会在一半以上。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二声的“出”。还有,比如“解京又费一凡事,不如存库……”,这其中“费一凡事”,实为“费一番事”,用东北话讲“番”正是第二声的“凡”。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话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言。但康熙年事已高,毕竟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学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训斥大臣,如果康熙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进入商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18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