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方志于都毛主席在雩都上
方志于都毛主席在雩都上
毛主席在雩都(上)
《毛主席在雩都》一书的内容提要:这是傅连暲同志所写的一部革命回忆录《在毛主席的教导下》中的一篇。作者从毛主席的日常生活细节中,亲切地、生动地描绘出咱们领袖的伟大而崇高的形象。该书由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年5月第一版,印数1万册,定价0.08元。
年9月初,党中央委員会驻在离瑞金三四十里的梅坑。医院里当院长。一天,我带着医助鍾福昌同志到毛主席的住处去。
由于环境的艰苦和工作的繁重,当时毛主席很瘦,身体不好,組织上原想派陈炳煇同志(医生)去护理毛主席。为这事,中央总务处的袁福清处长和我,已经到毛主席那里去了一趙,但是毛主席不同意,他只要一个医助,袁福清同志和我还是想派个医生去,毛主席却說:
“現在部队很需要医生;我們的医生又很少,我自己怎么好用一个医生呢?”我想:虽然我们医生不多,但也有几个,调一个医生护理毛主席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毛主席最后还是没有答应。这样,我只得在医助中东挑西挑,挑了个鍾福昌。
鍾福昌是共青团员,才十七岁,长得挺壮实,整天嘻嘻笑,脾气很好,技术也不错。当我经过反复考虑,挑中他后,就告诉他,他听了,兴奋得脸都红了起来。
那天,我带着他到毛主席的住处去。一路上,我也为他高兴。能跟在毛主席身边,这是多么难得的事。我羡慕地看看他,见他很激动,脚步轻快而有点儿慌张。我一面走一面嘱咐他:“到了毛主席身边,一定要细心谨慎,好好护理毛主席,决不可疏忽大意;有什么困难随时告诉我,”我帮助你解决。”我已經在这几天跟他說过好几遍了,这时不知为什么又說起来。鍾福昌嘴角上挂着笑容,一面点头一面說:“我一定好好护理毛主席,随时向你报告。”
毛主席住在村里一家老百姓的屋子里,我們一进去,見他坐在一张小桌子旁写东西,桌上还放着一把小茶壶和几个土碗。見我們进去,毛主席放下手里的毛笔,站起来,讓我們坐下,給我們倒了两碗茶,又拿出战斗中繳获的糖果饼于,招待我們。
“主席,我派了一个医助,来照願你。”我喝着茶說。
“好啊!”毛主席說。
我向他介紹了鍾福昌同志的情况,說鍾福昌是江西人,在紅色医务学校里訓練出来的,学习成績很好。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轉向鍾福昌亲切地問他多大年紀,什么文化程度,又問他家中的情况,見他端坐着,也不喝茶,也不吃糖果,象个客人,于是,毛主席就拿了一些糖果放到他面前,温和地說:“不要客气,吃一点儿。”鍾福昌一点儿也不拘東了。又談了一会儿,毛主席叫鍾福昌去准备一下东西就来,我俩就走出了毛主席的住处。我对鍾福昌說:“你看主席瘦得很,以后吃飯睡覚你都要好好照顧。”第二天鍾福昌背上一个紅十字挂包,带了一些必須的东西,就去护理毛主席了。
十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医院里給紅軍伤病员看病,突然接到张聞天同志的电話,叫我馬上到他那里去一趙。
我不知什么事,急急地赶到他那里,謝覚哉同志也在,我見他俩臉上現出焦急的神色。张聞天同志一見我,就說:“毛主席病了!”
“毛主席病了?”我惊訝地又問了一句。
“是啊!病了几天了,烧得很厉害,你看怎么办?”张聞天同志說。
我听了心一颤:上次去,他不是好好的,怎么突然病得这么厉害?我来不及多想說:“我馬上去給主席看病。”
“很好!”张聞天同志和謝覚哉同志同时說。
当时毛主席已经到雩都去了,离梅坑有一百八十里路。医院里的事情交給了陈炳煇同志,把各种急救药品、听诊器、体温表和注射器等等放进药箱,要了一匹马,骑上就往雩都跑。
这时虽然是初秋季节,但太阳还很毒,天气闷热,我骑在马上拼命地朝前赶,一刻也不敢停留。不一会儿,全身已经淌满了汗,衣服也湿透了,我却一点儿也不觉得热,心里还冷冰冰的。在路上,想到十几天前的事,我真懊悔,当时为什么不再坚持一下自己的意见,派个医生跟着毛主席;要是有了医生及时诊断治疗了,说不定毛主席的病不会拖这么多天。这时正是蒋介石发动百万大军向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的时候,敌人穷凶极恶,不但对我们进行军事上的围困,而且在经济上也封锁了我们,企图掐死我们,革命正处在非常危急和困难的情况中,我们都需要毛主席挑起领导红军粉碎敌人的主要担子。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可恶的病菌侵袭了毛主席。
我边跑边想,赶了二三小时的路,天色慢慢黑了,我借着月光,继续赶路。第二天上午,我在一个小镇上买了碗稀饭吃,又跨上马赶路。
跑了一天一夜,当天傍晚,我到了雩都。在毛主席的住处门前,碰到了鍾福昌,我来不及跟他多说,就问:“主席在哪里?”
鍾福昌一脸愁容,往日常挂在嘴角的笑容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见到我去,高兴了,马上带我去见毛主席。
我急匆匆地走进毛主席的房间,屋里有一张木板搁起来的床铺,一张没有油漆过的桌子,还有一张板凳。床上,冷天当被子盖的毯子垫在木板上当褥子,上面铺一条白洋布单子。毛主席就躺在这张床上,
额上敷一条冷手巾,脸烧得通紅,比十几天前更瘦了,颧骨高高地突了出来。为了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整年整月不分白天黑夜地操心,劳累成这个样子,我心里很难受。
毛主席听到我們的脚步声,睜开眼看到了我,声音微弱地說:“傅医生,你来了!”
我走到毛主席床前,說:“主席,我来了。”
毛主席精神很疲劳,不能多說話。我不敢多問,打开葯箱,拿出体温表,放进毛主席的嘴里。毛主席的嘴唇干裂了,呼吸很急促,鼻子里呼出烫手的热气。我焦急地等了五分钟,从毛主席的嘴里轻轻地拿出体温表,一看,啊喲!无情的水銀柱升到一百零五度(即攝氏四十ー度)我有点儿惊慌,极力使自己保持鎮静,給毛主席检査了胸部、背部和腹部。幸好都正常。就是腹部有点儿胀。当时我們沒有显微镜,也没有爱克司光,不能验血和透视,检查只能到这里为止。
为了正确地判断病情,检查后,我招呼鍾福昌到外屋,向他了解毛主席病中的情况。
一走出屋,毛主席的文書黄祖炎、警卫員吳潔清、陈昌奉等同志都围上来,着急地問:“傅医生,主席的病怎么样?”
“热度很高。”我簡单地回答了他們一句,就问鍾福昌:“主席什么时候开始发烧的?吃过什么药?”
“烧三天了,吃过奎宁,一直不退烧。”鍾福昌说。
“吃东西怎么样?”
“三天没吃东西了,只喝了点儿米汤。”吳潔清说。
“有时候昏迷吗?”
“不昏迷,头痛得厉害。”鍾福昌说。
究竟是什么病呢?凭征象和自己十几年的医疗经验,我估计有三种可能:一是肺炎;一是肠伤寒;一是恶性疟疾。经过仔细分析,想到毛主席的胸部既然正常,虽有几声咳嗽,也不厉害,不见吐铁锈痰,不像肺炎;腹部虽较胀,但经过灌肠后,松软了,神志也清醒,身上又不見斑点,也不象伤塞。三个可能否定了两个,我判断毛主席得了恶性疟疾。据了解,雩都这一带蚊子非常多,夜里人走路蚊子会钻进鼻孔里,老百姓中已经有人患了疟疾,再說这时正是初秋时候,在南
方是疟疾流行的季节,毛主席的床上沒有蚊帳,可能传染上了这种病。
鍾福昌同志虽然給毛主席吃了奎宁,但药量不够,不济事。我做了这样的判断后,准备給毛主席注射奎宁和咖啡因,同时吃奎宁丸,我把这意見告訴了毛主席,因为毛主席是很熟悉医药卫生的,他同意了。我給他打了針,两小时后,又給他吃了一片零点三克的奎宁丸。
我叫鍾福昌給毛主席喝开水,多換換額上的冷手巾,就走出了他的房間。
黄祖炎已经把我的背包拿进他的房間里,房里加了一块木板,搁了个铺,让我和他同屋住。这时我才看了看这所房子。这是一家老百姓的住房,一连三間,左边一间是毛主席的卧室兼办公室;中間一間是个厅,警卫員同志和鍾福昌住在里面;右边一間就是黄祖炎住的。除了厅稍大一点儿,两边两間都很小。我走进黄祖炎的房間,坐到鋪上。黄祖炎一边帮我解背包,一边說:“你来了就好了。这几天可把我們急坏了,鍾福昌的药又不頂事。”
我躺到铺上,說:“沒有化验仪器,这病是不大好判断。”
“是疟疾?”黃祖炎問。
“恶性疟疾。”我說。
“这病好得快嗎?”黄祖炎又問。
“会很快好的。”我安慰他,同时也安慰着自己。
我休息了一会儿,心里老不放心,又起来去看毛主席,見他睡得很安稳,呼吸也很均匀。我踮着脚走了出来。
这一夜,我睡在床上,听到黄祖炎的床板老是咯咯的响,外屋厅里,也不时有人走动。我虽然赶了一天一夜路,但心里不安宁,眼一合上,不知为什么。突然就惊醒过来,側耳听听对面屋里的动静,有时听到毛主席的咳嗽声,心里就象扎上了針一样,更睡不着了,心想:不知退烧了沒有?我判断的病情不会錯吧?药下得合适吧?脑子里一个劲地翻騰着;有时听不到什么动静,眼皮就合起来了。
第二天潸早,我走到毛主席床边,見他已経醒了。我问:“主席,好一点儿沒有?”
毛主席轉过身来,用手摸摸額角,說:“头轻了一点儿。”
我正拿出体温表,要給毛主席試体温,他問:“你睡得好嗎?”
“我睡得很好。”为了使毛主席宽心,我撒了个谎,接着問:“主席睡得好嗎?”
“我睡得好。”毛主席說。
我給毛主席試过体温,一百零二度,退了点儿。我心里很高兴,全身都感到轻快,我的判断是对的。
“热度退了点儿吧?”毛主席问。
“退了点儿!”我兴奋地回答。
我又給毛主席检査了一次胸、背和腹部,一切都正常。象昨天一样,我給毛主席打了ー針,拿出三片奎宁丸,一天分三次吃。(未完待续)
(整理:于都中华银楼店(工贸城文昌路—15号)钟菊香,手机;供稿:于都县志办)
于都县原名雩都县,因北有雩山,取名雩都,年6月1日起改名为于都县,位于江西南部,贡水中游。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年)置县,是江西最早建县的十八个县和赣南最早建县的三个县之一,素有“六县之母”,“三省往来之冲、东南之一要区”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曾设于此近年之久。土地革命时期,全县又先后分设过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和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是著名的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
于都概况
锦绣龙溪
于都救火英雄丁振军千古名篇出于都于都县“雩阳十景”之一“龙门夜雨”
周敦颐与于都罗田岩
水府庙的故事
于都县古代的石刻和碑刻
于都古代文苑俊才——易学实
于都“伍保公”的传说
◆来源:(供稿:于都县志办)转载文章请联系作者
◆备注:本文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报料、投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