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暖水瓶小脚老娘大胸怀

暖水瓶小脚老娘大胸怀



高盖山头日影微,

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

不见丁宁嘱早归。

——(唐)陈去疾《西上辞母坟》

(我在山区建设战备电厂时,以太行山为背景,为母亲拍了这张《母亲如山》的照片。)

我的父亲由于历史原因,生前不得志,全家受牵连。改革开放后,还原了历史客观。我写的《我的父亲》《焦作晚报》五期连载、原修武县副县长马玉生写的《我的老师邓洪波》也登了报纸。孟州史学专家宋志道写的《孟州人氏邓洪波》,更是以史者角度评价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早年参加抗日,沉沦之时暗守信仰,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如今在天之灵有知,魂安故里含笑九泉。

今天我要说说我的母亲。她是文盲、小脚女人,但她深明大义,坚韧不拔。父亲在时,她是贤妻良母,父亲英年早逝后,她是我家一座山。

我母亲和我父亲同岁,生于年。

年10月,在太行南区游击队担任五支队政委的父亲因疟疾病留在地方,病愈后在孟州老家开始地下党工作。

年,我母亲和父亲结婚,从此夫唱妇随22年。

母亲生前曾经说过,她从新婚进门开始,家里就没有断过客人,很多时候是白天单来独往,晚上人多,有时候会到深夜。

那个时期,母亲到顿负责做饭,聚会负责听风,父亲给她说是防坏人。

母亲说,也有很多客人晚上来家,父亲会嘱咐母亲烙饼,深夜送人还送烙饼。“看架势是要送人出远门,”

她不知道来家的都是什么人,但她确信都是好人。

直到57年后她80岁去世,仍然不知道半个世纪前她做的事情是为什么。

她从不过问,她说只要是你爸让做的不会错。

她曾经对我说过,那些从我们家送出去的人中,听说是上山了。有一些也不是当天来当天就送走的,也有在我们家住几天才走的。有一个女的在咱家大概住有月把才送出去。

宋志道的《孟州人氏邓洪波》中,他采访了我们老家上口村87岁的邓赐民。

邓赐民说:“那个时候村民都知道邓赐江(我父亲的原名,参加革命后改名邓洪波)的朋友很多,每天家中人来来往往,后来才知道邓赐江是在自己家中秘密召开党员会议,东半县农村的地下党员常在夜间来他家开会。”

“邓赐江利用在南庄第三完小任教的便利,明宣传暗动员,发动南庄周边10余村的百余青年和学生分批奔赴太行山参加八路军。”

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我的父亲被捕脱党,人生跌宕。

(那时父亲刚刚调到修武县,我还在父亲怀中。)

我一岁时和母亲跟随父亲调动到修武县,父亲在一中任教导主任,时值各种运动接连不断。我5岁认字,六七岁在一中看到父亲用大字报形式写的《向党交心》,年的一天,父母亲晚上聊了很久,我不懂在聊什么,只记得他们从来没有那么认真的聊过那么长时间。

我困了,睡了。

次日早饭后,父亲推着一辆破自行车,后面放着行李,母亲父亲并肩而行,我傻傻的跟在身后。

到胡同口,母亲嘱咐父亲路上慢骑。

后来,我隐隐在别人同情语句中知道父亲受处理被贬乡下二中。

仅仅一年,父亲离世。

父亲病亡他乡,母亲从号啕大哭到欲哭无泪。

泪擦干,一辆马车,母亲带着十来岁的我和我哥,把父亲拉到了百里之外的孟州上口村老家。她坚持先丘不埋,等她百年后夫妻合葬。

父亲去世时,我们兄妹四个全在上学读书,三个小学,一个中学。

父亲去世十来天,麦假结束开学。

母亲又开始重复每天5点起床戳火做饭,饭做好后,把我们一个个唤醒,一碗碗盛好。

一年四季除了放假,天天如此,没有耽误我们一天。

我的老娘给别人拆被洗衣,纳鞋底,挣个小钱没让我们失学;我的老娘春挖野菜,夏秋拾荒,没让我们挨饿。

父亲去世我11岁,最小的弟弟才6岁。那些年我们虽然穿着补丁衣服,但从来都是干干净净。

年,因为“叛徒”家属,老娘带着还没成年的弟弟妹妹被下放农村。

老娘到农村第二天就开始下地干活,为每天挣6个工分,除了春节和狂风雨雪,没舍得休一天。

那时,我们全家背着“叛徒”家属之名,活的沉重。

拨乱反正,老娘恢复了干部遗属身份,刚刚回城,又开始抚养我们弟兄仨的子女,直至80岁走完了她的辛苦人生路。

老娘一辈子明事理,临终前老人家仍然为我做了最后一次大义:当时我要到胶东半岛执行重要采访任务,老娘已经进入生命最后期限,老娘说:“你放心去吧,公家事要紧”。

十天左右我归来,老娘看了我最后一眼,说:“我在等你回来”。

次日便完全不省人事,半月后永远离开了我们。

年这个小脚女人辛劳一生,一个80斤重的小脚女人,对我们家庭恩重如山,80岁而终,她看到了我们的小康生活,她放心而去了。

(老娘为了我们这个家,养了子女养嫡孙,我们弟兄三个的6个子女都得到老娘的抚养。图为跟养我的儿子4年。)

一个不识字但是识大体的小脚女人,一生平常,在平静中表现非凡。父亲在世前,她站在父亲背后;父亲去世后,她站在子女的前头。

我的老娘,你心胸博大,忍辱负重,守寡35年,任劳任怨,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

我们长大了,您的心愿不是要和父亲合葬吗?

我们求人把墓穴挖的很深,又为父亲定制新的

棺材。二棺齐头,你们好说话。分开35年后,你们终于又聚,合裘共卧,再续前缘吧。

父亲昭雪,全家安康,在此告禀老爹老娘,您二老可以含笑九泉了。

(图文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往期回顾

心的对话:换亲

肖永成:我那年的高考往事

桂平:高寿的爷爷

王武雄:通往幸福的道路到底有多远

主编

点击驻马秋风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180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