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卫生部长点将的功勋科学家何琦踏遍海南灭
卫生部长点将的功勋科学家何琦踏遍海南灭
陶铸力邀,卫生部长点将的功勋科学家何琦:踏遍海南灭疟疾何琦在海南做按蚊镜检。何琦在海南岛的野外工作。何琦和同事取水样查疟蚊幼虫。
近现代学人与海南
文\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
陶铸力邀赴琼、卫生部部长钱信忠点将、竺可桢考察海南时亲邀会见,一手创建被称为我国“防疟疾黄埔军校”的海南疟疾防治研究站,创造了将全岛居民的疟疾发病率由78.4%降至2.1%的重大成果……这就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防治疟疾专家何琦教授。
这位如今在海南似乎已经籍籍无名的科学家,却是助力海南消灭疟疾的功勋科学家、海南防治疟疾的灵魂人物。据《海南省志·人物志》《上海通志·人物述林》等史料记载,何琦年生于浙江义乌,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生物系,后获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病理学博士学位。自年起,何琦多次到海南调查医学昆虫,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室主任、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站主任等职务。年起,何琦在海南研究抗疟,判定微小按蚊是海南的主要传疟媒介,海南的防治疟疾获得显著效果。
我省抗疟工作者、医院已故老专家林诗泉在其文章《疟疾专家何琦教授在海南》中写道,“何琦领导的疟疾防治工作对海南、对我国的抗疟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世纪上半叶多次赴琼
果蝇,是一种神奇的生物,是经典遗传学的“主角”:它具有生活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染色体数目少、易观察等特点,成为遗传学研究的最佳材料,科学家用它证实了孟德尔定律、发现了性连锁遗传,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直线排列及连锁交换定律。对果蝇的研究让5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果蝇研究的炙手可热,在一段时期里寻找果蝇新种成为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以发表果蝇新种为荣。在庞大的果蝇家族中,有3种是以何琦名字命名的,其中1种产自海南,即“海南麻蝇”,其拉丁文名(SarcophagahainanensisHo,)中的“Ho”,即“何琦”的意思。
“年,我父亲到海南岛进行疟蚊和蝇类的调查研究,历时10个月。”何琦的独生女何燕生回忆说,关于海南麻蝇有一个学术佳话,被写入《何琦教授论述集》中。
年,昆虫学家谢蕴贞在《CurrentZoolog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海南岛果蝇之一新属》的论文,该新属的标本是何琦采集到的。年,父亲到海南岛考察时,采集到了这个果蝇新种,并将其标本赠送给了谢蕴贞作研究。于是,谢蕴贞在论文的摘要中特别提到:“此篇所述之果蝇……由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何琦海南岛所采得,因以何氏命名,聊志感谢。”
“当时父亲参加的是海南岛海南生物科学采集团。”何燕生记得那是年春,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6家机构联合组成海南生物科学采集团,分动物学、植物学、人种学、地质学四组,何琦参加的是动物学组。
此前,在中国进行蚊类研究的以外国学者为主,范围也限于我国香港和广州等少数地区。年,英国疟疾学家KnowlesR称,“对广大的中国地区而言,疟蚊和疟疾的研究是一片空白。”何琦登上海南岛后,成为我国到海南进行疟蚊和蝇类研究调查的第一人。
林诗泉认为,何琦在海南早期的几次调查卓有成效:他在海南发现一种按蚊新品种,命名为“类辛东按蚊”,被载入世界按蚊志。年他又偕同疟疾专家姚永政教授来琼调查,发现海南按蚊有26种,包括危害最烈的微小按蚊,以及大劣按蚊、溪流按蚊等。何琦几次到海南的考察,都以疟蚊为主题。何燕生说:“在海南岛,父亲目睹疟疾猖獗流行,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奠定了他为之奉献终身的使命。”
为海南成功防治疟疾
万宁南桥镇是我国最早的疟疾防治研究基地之一。年,何琦在海口创建海南疟疾研究站,作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1个独立的直属单位,并在兴隆、南桥、黎万、联昌、南丰和白沙设立6个防治实验研究区。
“南桥的疟疾防治站于年建立。”今年58岁的南桥卫生院副院长陈雄介绍说。如今,海南岛疟疾防治研究南桥基地的牌子仍挂在南桥镇,中英文标识依旧醒目。走进基地二楼,墙上挂着许多张照片,虽已泛黄,却无破损,无声地讲述疟疾防治工作者的努力。这里曾迎来自国内外的疾控、卫生、医药专家——何琦、甘怀杰、刘吟龙、任道性、屠呦呦、吴开琛……大厅里墙上的相片,记录了南桥基地的发展历史,也记录了几代抗疟人的青春岁月。
年,海南与粤西垦殖局集中大量民工开垦荒地,在多处诱发了疟疾的爆发流行。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同志,亲自邀请并偕同何琦来琼,研究海南岛的抗疟问题。出于对海南岛人民的深厚感情,何琦于当年向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卫生部倡议,在海南岛建立抗疟研究机构。据林诗泉回忆,何琦教授率先领队来到海南,创办中国医学科学院海南岛疟疾研究站,研究站建在海口市龙华路(现海南医学院址),这是我国一个有相当规模的疟疾防治研究基地。
“海南岛防治疟疾,先是判定微小按蚊是海南岛疟疾流行的主要传染媒介,随后制定了以杀虫剂杀灭微小按蚊为主、治疗病人为辅的综合性抗疟方案;先在五指山地区,随后在全岛开展全面抗疟运动。”何燕生说,海南疟疾研究院建站后,在海南岛开展了全面的、详尽的传染媒介调查。几年中对将近5万只按蚊进行了解剖实验,结果显示在5种自然感染率阳性的按蚊中,以微小按蚊的自然感染率为最高,数量最众。年-年,他们在海南岛6个地区进行室内滞留喷洒灭蚊试点,成功地取得了消灭微小按蚊的经验。
年,卫生部在长沙召开全国寄生虫病防治会议,卫生部原部长钱信忠亲自点将何琦:“可否在海南岛发动一场抗疟运动?”得到了何琦的肯定回答。于是,年6月海南行政区党委在琼中召开灭疟誓师大会,部署全岛灭疟群众运动。全岛组织了1支万人的抗疟队伍。
原省热带疾病防治所专家司有忠就参加了这支队伍。“那年我才19岁,和医疗队的同志一道沿着昌化江流域的大山里去抗疟。我们背着喷雾器、药箱,带上行李和大米,一路上逢山过山、逢水过水,去一个村子一走就是大半天。”
何燕生说,年到年这4年中,海南每年两次、先后共8次进行灭杀蚊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消灭了微小按蚊这个主要传疟媒介,创造了将全岛居民的疟疾发病率由78.4%降至2.1%的重大成果。
(来源:海南日报)
传递医患文化创建和谐医疗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