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屠呦呦,由名字开始的传奇获诺奖路
屠呦呦,由名字开始的传奇获诺奖路
屠呦呦,由名字开始的传奇获诺奖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今年85岁的屠呦呦出生于宁波鄞州,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1951年春屠呦呦从宁波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医学院,选择了一个在当时比较冷门的专业———生物药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在昔日同学的记忆中,当年的屠呦呦长得挺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她为人很低调,读书很认真。学校资料库里还能看到屠呦呦当年的成绩单,她和她的科研小组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几百万人的生命。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草药方和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公元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人为何将青蒿“绞取汁”,而不用传统的水煎熬煮中药之法?屠呦呦意识到,高温提取可能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成分。于是,她重新设计了实验过程,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这个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成功,在次失败之后。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的青蒿提取物。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除了屠呦呦,这些人的名字也应该被记住: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等,他们都是拯救全球疟疾患者的中国药学家。
钟昆安根据网络资料编撰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对中医药工作者们的一剂“强心针”。
前进——中国创造!
鐢橀湶鑱氱硸鑲?璇存槑涔?涓撳璇︾粏浠嬬粛鐧界櫆椋庝父璇存槑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