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疟疾不可怕,艾灸来解决

疟疾不可怕,艾灸来解决



国际灸法大会

点击图片上方国际灸法大会,订阅   现代医学中的疟疾属于本病的范围。此外,肝胆疾病,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等出现寒热往来时,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正疟

  (1)症状表现:发作症候比较典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冷期”,面色苍白,发寒战,虽裹厚衣被仍不解,全身皮肤呈鸡皮样,历时约15分钟至1小时。“发热期”,寒战后继以高热,面色红赤,大渴引饮,头痛剧烈,甚至谵语、呕吐,体温可迅速上升至40℃,持续4~8小时。“出汗期”,高热后体温骤降,全身大汗,诸症缓解,持续约2小时。发病时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2)灸疗原则:疏调督脉,和解少阳。以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间使、阳陵泉。

  (4)随症加穴:①高热持续不退者,加合谷;②剧烈头痛者,加八冲。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个穴位,每穴灸5~7壮,以局部潮红、灼热为度,于发病前2小时施灸。

  ②艾条悬灸:每次选2~4穴,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施灸。

  ③马齿苋敷灸:取未开花的马齿苋含苞枝头适量,加红糖少许,共捣成泥。于发病前2~4小时敷于内关穴上或间使穴位上,用敷料或胶布固定,24小时后除去。

  (6)方义说明: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能疏调一身之阳,祛邪外出,同时清热解表退热;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二者合用和解少阳之邪,助大椎截疟;合谷有较好的退热解表、通络镇痛作用;八冲可祛邪截疟,解表止痛。数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2.温疟

  (1)症状表现:寒战、高热发作有定时性,但以发热重恶寒轻,或但热不寒为特征,口渴引饮,汗出不畅,气短胸闷,骨节酸痛,头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2)灸疗原则: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足太阳、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大椎、后溪、曲池、飞扬,神阙。

  (4)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选2~3穴,每穴灸4~6壮,于发疟前1~2小时施灸。

  ②毛莨叶敷灸:取新鲜的毛茛叶3~5片,捣烂如泥,于发病前2~4小时敷灸于大椎穴,局部皮肤有热辣疼痛感时揭去,敷灸时间约1~2小时。若起水泡可涂龙胆紫或用消毒纱布保护。

  ③二甘散敷灸:甘遂、甘草各等分研细混匀,于发病前3小时取1g左右用水调成干糊状,用单层纱布包裹后纳入神阙穴中,外以胶布固定,每次敷灸24小时。

  (5)方义说明: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后溪为手太阳之输穴,通督脉,亦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清泄阳明,并能发汗;飞扬是足太阳之络穴,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二者协同诸穴驱邪外出。邪气去则气津复。

  3.牝疟

  (1)症状表现:寒热并发有定时性,但以寒多热少,或作寒不热,恶寒重,持续时间较长为主要特征,寒去后发热较轻,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脘胁痞闷,面色晄白,肢体酸楚,舌淡苔白,脉弦而迟缓。

  (2)灸疗原则:温化、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少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陶道、液门、中脘、公孙。

  (4)随症加穴: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5)灸疗方法:

  ①艾炷隔姜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7~10壮,发病前2小时灸治。

  ②艾条温和灸: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分钟,发病前灸为宜。

  ③附子敷灸:取制附片研末备用。于发病前2小时取药末1~2g,用米醋调制成小饼,敷贴于陶道穴,每次敷4小时。

  ④白胡椒丸敷灸:取白胡椒、附子、肉桂各等分,上药共研细末,加水调和制成小丸如梧桐子大,晾干,密贮备用。于发病前2~3小时,将药丸放在穴位上(内关或陶道),再压一枚2分硬币或其他硬物,然后用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

  ⑤巴豆仁饼敷灸:用巴豆仁10粒,天南星5g,共研细末,加入少许白面和水,调制成饼。于发病前2小时,将药饼敷贴在陶道穴上,每次敷4~6小时。

  (6)方义说明:陶道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疏风解表,扶正祛邪,清热截疟;液门为手少阳经荥穴,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足阳明胃,配合陶道能截疟,配合中脘能治脘胁痞闷;内关则是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可降逆止呕。

  4.疟母

  (1)症状表现:有疟疾反复发作史,左胁下出现症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面色少华,形体消瘦,食少倦怠,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弦。

  (2)灸疗原则: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

  (4)随症加穴:①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②脾肿大者,加痞根。

  (5)灸疗方法:

  ①艾炷直接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5~7壮,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每次取2~4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5~10次为1疗程。

  ③川芎、桃仁敷灸:取川芎细粉、桃仁泥各2g左右,制成园球状,单层纱布包裹后塞入神阙穴。24小时后取出,2天一次,5次为1疗程。

  (6)方义说明: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

  大医堂艾灸培训开课公告:

  1、大医堂灸疗师培训班:国家人社部唯一指定灸疗师教学机构——大医堂!自年起,灸疗师培训班每月1—15日开课!学习完成后经考核通过可颁发

  2、大医堂长蛇灸培训:药物铺灸疗法辨证施治与临床实操,每月16-19日开课!

  3、统一客服:--

  咨询

  

  私人

  大医堂师资班培训:

更多精彩请







































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1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