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疟疾与疟原虫形态检查鉴别二
疟疾与疟原虫形态检查鉴别二
来源:曹兴午细胞学
(二)寄生虫人体疟原虫有四种
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疟原虫经按蚊叮咬感染人后引起malaria(疟疾),典型临床表现是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和退热。诊断主要靠外周血涂片检查。
1.疟原虫的生活循环史(生活史)
人体内时期——无性生殖
红细胞内繁殖期(红内期)
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繁殖)
蚊体内时期——有性生殖
疟原虫的传染媒介——按蚊
传染源——子胞子
红外期发育——肝细胞内期
1.(绿色)疟原虫进入肝细胞发育(粉色)
2.从被感染的肝脏细胞向充满红细胞的血管移动,
3.能够避免被免疫系统的白细胞(蓝色)吞噬。
4.逃避免疫进入血液
2.各阶段特点
子孢子——蚊体内发育是感染阶段
红外期裂殖体——肝细胞内分裂发育阶段
环状体——血液内阶段(无性生殖)——掌握特征
成熟滋养体——血内发育、繁殖
裂殖体——繁殖、发育——疾病发作
雄配子体——进入蚊体(有性生殖)
雌配子体——进入蚊体(有性生殖)
3.生活史要点
1.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方式:蚊虫叮咬;输血。
3.致病阶段:红内期原虫
4.寄生部位:肝、红细胞
5.媒介:蚊(为终宿主)
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
(三)疟疾的实验诊断
病原检查:
1.血涂片吉氏或瑞氏染色法: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后光镜检查疟原虫.
2.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3.间日疟和三日疟:
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数量要下降。
免疫诊断: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时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原虫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没有早期诊断价值。
3.查DNA
目前主要用于恶性疟的诊断。
(四)、临床典型症状
周期性:冷(1-2h)热(4-6h)汗。发烧、出汗、退热。实际上发作周期多不典型,尤其是儿童、初发时和进入疟区的初患病例。
冷:全身颤拦、皮肤鸡皮样、面色苍白,口唇与指甲发紫等;夏天盖几层棉被也不暖。
热:面色绯红、皮肤灼热;T:39-40℃可伴头痛\全身酸痛,小儿或严重成人可发生惊厥、谵亡或昏迷。
汗:大汗淋漓、体温急降,乏力。
1.发病原因
发作周期和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子→配子体
(1).外源性热原物质==疟原虫代谢产物——裂殖子、残余和变性血红蛋白、红细胞碎片
(2).内源性热原物质==被吞噬细胞吞噬产生热源反应、疟色素刺激引起的热原质,免疫反应。
2.潜伏期——感染到发作
间日疟——11~25天;6~12月;长天
恶性疟——7~27天;
三日疟——18~35天;
卵形疟——同间日疟
发作阈值:血液中间日疟10~/mm3
恶性疟~/mm3
可能发作:疲劳、免疫力下降、地区转换(奥运)
3.发作时间
间日疟、卵形疟隔日发作48小时
恶性疟—开始隔日;以后每天或不规则;24小时
三日疟——隔日发作;72小时
感染多少;免疫力如何;耐受力如何;
易感染宿主——易感染人群
4.临床表现——贫血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活跃、增生骨髓造血受抑制,出现贫血免疫病理反应(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形成免疫病理反应)。
5.脾肿大
脾肿大、硬化:脾切面颜色变深;大可达脐下;重量可达至g.慢性患者脾纤维化,包膜增厚而变硬。
待续······
引起白癜风的原因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