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基础提升年3月课外练防疫版
基础提升年3月课外练防疫版
白斑病 http://www.bflvye.com/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查发现,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4分)
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温疫论》原序(节选)
吴有性
昔仲景立《伤寒论》,盖为伤寒设也。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求其所谓伤寒者,百无一二。予即按诸书,咸以为春、夏、秋所发,皆属温病,而伤寒必在冬时。则历年较之,温疫四时皆有,而真伤寒,每在严寒。虽有头疼、身痛、恶寒、无汗、发热之症,每用发散之剂,一汗即解。间有不药亦自愈者,并未常因失汗,以致发黄、谵语、狂乱等症。此皆感冒肤浅之病,非真伤寒也。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马攸分,益见伤寒世所绝少。仲景以伤寒为急病,仓卒失治,多致伤生,因立论以济天下万世,用心可谓仁矣。然伤寒与温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谆谆以告世,况温疫多于伤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论?或谓温疫一证,仲景原别有方论,历年既久,兵火湮没,即《伤寒论》称散亡之余,王叔和补方造论,辑成全书。则温疫之论,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甚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误听七日当自愈,不尔,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医家见解不到,以急病用缓药,虽不即受其害,究迁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轻者,有获侥幸;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胜计。嗟乎!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余虽孤陋,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并平日所用历应验方法,详述于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B.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C.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D.嗣后论者纷纷/皆以伤寒为辞/其于温疫之证甚略/是以医者/所记所诵/连篇累犊/俱系伤寒/迨夫临症/所见悉见温疫
2.一名考生在居家隔离期间,翻阅古籍,了解中医文化,对文中加点词语做了如下笔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医学经典,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B.按,小篆字形,形声兼会意字,本意为用手向下压。成语“按图索骥”和《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中的“按”字与文中意思相同。
C.崇祯辛巳,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纪年。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作为序号。
D.格,文中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达相似意思的字词还有“稽、原”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景所著《伤寒论》主要是针对伤寒之病,后世从医者却往往将伤寒与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导致患者病情的延误。
B.吴又可从临床症状、病情的急缓、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较了感冒、伤寒、温疫三种疾病的异同,凸显了研究温病的紧迫性。
C.崇祯辛巳年间,瘟疫流行,感染者众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来越严重,有的紧闭门户的人家,依旧被传染上了瘟疫。
D.吴又可为人谦逊务实。他潜心梳理了数年来的行医经验,研究了疫气从哪里产生,又是如何传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伤寒、感冒均系风寒,竟感冒俱多,伤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病者日笃。
5.吴又可为什么认为温疫患者“乃死于古册之遗忘”,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谴疟鬼
韩愈
屑屑①水帝魂,谢谢②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①屑屑:不安;②谢谢:辞别;③靦(miǎn):面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2.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6分)
资料交流或投稿建议请联系QQ
写作小专题(四)
年模拟高考作文预测题框架训练: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
写作小专题(三)
阅读批注之我读我说柴静的《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火》(上)
写作小专题(三)
阅读批注之我读我说柴静的《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烛火》(下)
素材
精选有关“疫情”名言句(附适用话题点拨)
热文推荐
这下全世界都知道孙杨有个拖后腿的妈
写作小专题(二)
为心中的偶像——“小人物”写一个颁奖辞
写战“疫”作文,这30个好标题不容错过!
回顾
-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汇总
在线视频课
届各大市模考作文自评及点讲(一)(“共赢”上)
“语文人的担当”大型公益(免费)网络直播课课表
最新消息
教育部:这几类学生可先返校!
写作小专题(一)
为钟南山写一个颁奖辞(附学生优秀习作)
写作训练素材
钟南山院士素材整理与写作任务参考
如何写讲话稿
这位校长又火了——2月24日衡水中学校长在网络升旗仪式上的讲话
武大招办致高三学子的一封信
备考下水文
山东名师教你如何写发言稿——以年山东模考作文题为例
武汉疫情之后,中国即将发生的10大变化!(强烈推荐)参考武汉女孩得肺炎后写遗书,在家隔离16天治愈~
公益微课
届南通卷讲评花絮(原题及解析请后台或QQ询问)
蜻蜓读诗
沉默,永远是另外一种声音
时事素材
疫情下的小人物,一粒沙、一寸光、一点存在
议论文素材(三)
早慧
开年:澳洲大火还在烧,12亿动物死亡,65万蝙蝠飞出……
公益微课
必读一篇文言文之《乌有先生历险记》第3、4段详析
议论文素材(二)
智慧
议论文素材(一)
专注
作文技巧点拨(一)
文面整洁的技巧
线上讲堂
寒期给高三某班的语文复习建议及有关无锡市期末作文题目师生线上交流举隅
假期讲堂
寒期练习(一)直播讲评——非常时期为高三某班进行的一节QQ直播课
时文两则
唐志红的“毛领大衣”与日本官员的自杀
公益微课
必读一篇文言文之《乌有先生历险记》第1、2段详析
公益微课
年上海市高考作文“坚硬与柔软”例文简析
今日预习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文言加餐
《乌有先生历险记》部分选注勾要(一)
随笔
“孩子,我不欠你的!”7张图惊醒千万家长!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绝情!
民俗常识
初五接财神,再祝国泰民安
寒假作业
绝大部分小组已提前QQ传送作业情况,未完成的加油对照完成
高考那些事儿
非常时期,高考作文别拿“热点”说事儿?——重读非常时期《解放日报》一篇关于高考作文的旧日采访
高考那些事儿
-年高考作文题汇总
回忆
年:非典,高考和爱情
回忆
当年,高考遇上了非典
知识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
迎新春
新年大吉!百毒不侵!
要闻
刚刚,钟南山再次紧急发声!求求你们,别再作孽了!
要闻
武汉不明原因肺炎初步判定!它的罪魁祸首是个什么鬼?春节转发提醒所有人!
随笔
你为什么要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