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赴南苏丹维和警队今日出征7名浙江警察精
赴南苏丹维和警队今日出征7名浙江警察精
我国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pf.39.net/bdfyy/zqbdf/
年6月,我省18名民警身着中国警服,头戴蓝色贝雷帽,代表中国走出国门,飞往非洲利比里亚执行任务,这是我省公安首次单独成建制组建民事维和警队。 这次赴南苏丹维和,是我省公安第二次成建制组建民事维和警队。7名队员是全省公安队伍中优中择优挑选出来的,今天,他们将举行出征仪式。 这也是浙江警队参与的危险系数最高的一次维和任务。
维和警队是怎样炼成的? 年1月,浙江公安赴南苏丹维和警队组建工作正式启动。年,经过初选,从全省公安机关民警中选拔出来的25名优秀民警到联合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武警学院)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魔鬼训练”和“死亡考试”,最终,23人通过了联合国甄选考核,考试包括英语听力、笔试和面试,射击、车辆驾驶等科目。 年,考虑到任务区的严峻形势,公安部最终决定进一步优中择精,选派7人组成中国第六支南苏丹维和警队,并任命浙江警察学院反恐怖系副主任韦益毅为警队长。
这是浙江公安维和行动中最危险的一次 南苏丹环境同利比里亚不一样。利比里亚自年联合国建立利比里亚任务区到年,已经有7年多没经历过武装冲突,社会治安环境相对稳定。而年7月9日宣告独立的南苏丹共和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自年以来就陷入了持续的武装冲突。去年7月发生的政府军和反对派武装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亡,包括中国维和部队的两名烈士。 这次,为7名队员配备的防弹衣都是特制的,也特别厚,能防范AK47步枪的射击。
出征南苏丹,维和警队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是严酷的生存环境。南苏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全年高温,只有旱季和雨季。每年6月到10月,雨季来临,气温在30℃到40℃;11月到次年5月就是旱季,气温高达40℃到50℃,午间更超过55℃;营区周围丛林密布,不时会有内罗毕苍蝇、蜥蜴和黑曼蛇、蝎等毒物出没。同时,这片土地上,疟疾、黄热、黑热、霍乱、登革热等热带疾病肆虐。 其次,那里物质匮乏。南苏丹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口——也就是约万人面临严重饥荒。全国范围内仅有40%左右的地区勉强能够供应饮用水,电力也严重不足。 最后,警队还会遭遇严酷的执勤环境,南苏丹地区长年战乱,安全风险极高。 鉴于南苏丹任务区形势复杂,联合国提升了对维和人员的安全警戒级别,实行宵禁制度。
流民人数与维和警察人数比达∶1 目前,共有30多个国家共计1.38万名维和人员在南苏丹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联合国南苏丹特派团(简称联南苏团)在南苏丹全境共设有9个难民营,收留的难民人数达40余万人,首都朱巴就有2个难民营,难民超过4万人;团结州境内本提乌难民营人数更是超过了10万人,流民人数与维和警察人数比达∶1。 维和警察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难民营区的难民保护、秩序维护和协助开展人道主义援助等工作,他们往往需要在难民营工作至深夜,清查、处理各种案件和突发性事件。 梦在前方,路在远方,浙江公安的7名维和志士将勇敢面对各种挑战,“以尽瘁诠释梦想,以忠诚捍卫和平”,筑梦南苏丹!
韦益毅:文武双全的警营传奇 身材不高也不善修边幅,人群中,乍看只是平常人,但他是武林高手,从小学5年级开始练摔跤,进少体队、省体工队,参加全国各类比赛。从省体工队特招进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系本硕连读,他完成了运动员到知识分子的转身,年进入浙江警察学院从事枪械、战术教学,迅速成长为国内警界知名教官,书写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生传奇。他就是浙江警察学院反恐怖系副主任、副教授韦益毅,也是中国第六支南苏丹维和警队队长。 人如其名,从小的摔跤练习,练就了韦益毅超常的毅力。那时候,经常比赛,要控制体重,他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一周之内降了7公斤。从小作为运动员培养进行摔跤练习的他,书本知识学习时间就少了点,特招进大学的第一堂课,老师最简单的英语问候单词他都听不懂,通过到校外找培训、开小灶,他补上了英语和其他文化课上的不足,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在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究生。 年从上海体育学院硕士毕业后,韦益毅到浙江警察学院工作,从事枪械、战术教学。以前较少接触枪械的他,严谨治学,用心教学,积极参加各种专业教学培训,提升教学能力水平。他先后赴美国及香港参加枪械战术教官及武力使用教官专项培训,顺利获得教官资格,并在全国的两次大赛上崭露头角。年11月,作为浙江公安参赛教官代表之一,他参加在武汉举行的首届全国公安实战教官大比武,获得“全能实战教官”称号;年8月,作为参赛教师代表浙江警察学院参加在大连举行的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比武,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警务技能专业本科组一等奖。 “这两次比赛,经受了很大的考验与磨练。”说起比赛,韦益毅印象深刻,“为了准备第二次比赛,我整个暑期都在备战,比赛结束当天下午,紧绷着的弦放松后,身体就发起了高烧。毕竟,同场竞技的均是国内公安资深教官和前辈。” 这次,作为警队长远赴南苏丹,韦益毅面临的又是一个全新挑战。南苏丹任务区严酷的生存环境、频发的武装冲突、长期的疾病肆虐、物资的极度匮乏以及巨大的工作强度,是摆在维和警队面前的5大难题,韦益毅不仅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还要保证队员的安全,并出色完成维和任务。我们等待他书写新的传奇。
何斌:再次出远差! “出去维和就像出了趟远差,现在出差回来了。我们中国目前有7个维和任务区,以后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会再去参加维和任务。”结束赴利比里亚维和回来时,何斌曾这样说过。 现在,他兑现了承诺,又即将远赴南苏丹,并担任维和警队副队长。 这是一个睿智、好学而进取的人。毕业于平湖师范学校的他,开始教小学,年考入嘉善公安。年刚从警5年符合出国维和条件,他就报名参加,并通过“死亡考试”,顺利成行,成了嘉兴公安史上出国维和第一人。 喜欢读书是他最大的特点。中师毕业后直到大学本科都是自学的,自学英语17年,去年参加英语翻译考试,相差6分落败,今年将继续考。 何斌赴利比里亚维和是在锡诺州首府格林维尔工作,条件艰苦,刚去的时候,住房没水没电,有钱买不到东西,吃饭也是问题,早饭是两个面包,水里有沙子,面包吃起来“嘎啦嘎啦”响。但何斌仍然工作勤恳。 勤恳工作了五六个月后,何斌决定去竞争维和警察分队队长一职,最终征服了坐在他面前的近10名考官。通过“联利团”考试选拔,何斌担任联合国驻锡诺州维和警察分队队长,领导联合国驻锡诺州5个国家维和警察的工作。在利比里亚期间,何斌还和他的17位战友集资多美金,为当地建造了一个警察局。 回国后,何斌重返公安基层一线工作,竭尽全力工作。同时,他加入嘉善新闻网爱心志愿者团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积极进校园讲法律,讲自己的维和经历,鼓励学生们成长成才。 41岁的何斌,现在担任嘉善县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大女儿已15岁,去年他意外获得二胎,现在小女儿才5个月。经历过出国维和的艰苦,而且这次南苏丹的任务更艰巨,但他毅然放下正需照料的家人,再次出远差。 在利比里亚,何斌带过去了一面国旗,让国旗高高飘扬在院子上空,海风吹得国旗猎猎作响。这次,国旗、党旗他都要带,“在国外,国家的归属感特别强,特别有感情。”何斌说。 有过维和经历的何斌,给大家列了很多需要备着的物资清单,面对战乱的南苏丹,通讯信号的不稳定,他还带上些高科技产品,像GPS定位导航仪等。
韩卓琦:家人支持注入强大动力 忠孝难两全,这句话在这次出国维和的韩卓琦身上得到最有力的体现。 韩卓琦是杭州市公安局上城区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年从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浙江警察学院前身)毕业后,曾在派出所干过刑侦工作,调入出入境管理大队后,他凭着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成为上城公安涉外工作的“专职翻译”,积极开展涉外管理和服务工作。 报名参与维和警察培训考试、G20杭州峰会安保、结婚生子——这两年,韩卓琦人生中的大事和工作上的大事叠加。韩卓琦以工作为重,与家人聚少离多,去年的G20杭州峰会安保中,他负责的工作让他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回家,怀孕中妻子产检都是一个人进行。 “当看到维和警队报名的通知时,心里非常激动,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后更是满怀喜悦,可母亲被检查出患了癌症,面对家里的情况,我也有过纠结。”韩卓琦坦率地说。 去年,待命中的韩卓琦得到通知,将要赴南苏丹维和。在这节骨眼上,患有慢性胰腺炎的母亲老毛病又犯了,还被诊断患上了癌症。 家庭突发的情况让性格开朗的韩卓琦有了深深的忧虑:三天两头住院的母亲,出生才5个多月的女儿,当医生的老婆工作繁忙……这些现实因素,都让韩卓琦对于是否出国维和举棋不定。 母亲看出了他的心事。一次,母亲拉着他的手说:“儿子,妈妈虽然只有你一个儿子,但维和是你的梦想,你这次去是代表中国,既然组织上选择了你,这就是一种信任,你去吧,不要有顾虑,家里有你爸会照顾好我的。”听后,韩卓琦眼眶湿润,坚定了出国维和的信心。 为了减少韩卓琦的后顾之忧,他的爸爸提前办理了退休,以便更好地照顾家人。 “维和之路,虽然充满艰辛和挑战,但重病母亲的理解、父亲用提前退休的实际行动支持,这些都为我战胜各种困难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我将以更大的激情,去走好维和路,实现好维和梦。”韩卓琦说。
沈盛彪:带上蔬菜种子去维和 大辞泉、小学馆、urbandictionary(英语俚语词典)、日语词典、法律英语词典、GRE词典……在沈盛彪的苹果手机里,装有9种词典APP。 沈盛彪是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户证中心出入境管理科民警,身高一米八,长相白净,他被称为警营“快译通”,大伙习惯喊他“彪哥”——浙江警察学院法学专业毕业的他,精通英语、日语、法语,其他小语种也懂一些。 “工作之外,基本上都在学习外语,休息方式就是看各种原版美剧。”沈盛彪说。 学习外语是沈盛彪的兴趣,他把这个兴趣活学活用到了工作中。他在派出所当刑警、社区民警时,只要分局在办理涉外案件时没办法搞定的,大家都习惯找他,而他也很乐于帮助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 如今,在户证中心的出入境业务中,他更是成了“翻译官”。出入境窗口从日均受理10余笔业务发展到日均受理近笔的“受理中心”,少不了“彪哥”的心血和他懂多国语言的功劳。 沈盛彪直言,受军人父亲的影响,他对出国维和有种“情结”。年赴利比里亚维和报名时,自称还是警察“菜鸟”的他硬条件不合格,只能抱憾。这次,当看到赴南苏丹维和报名的通知时,他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一点也不敢放松”地迎接考试选拔,“最后面试中,要求10秒内用英语简单回答什么是‘社区警务’时,我有点紧张,但回答还是让考官很满意,他赞赏地与我握手,并只考了我这一个问题就让我通过了。”沈盛彪说。 当前,沈盛彪已自学了联合国派遣前的安全课程、联合国警察手册、行为准则等,为赴南苏丹做好准备。生活上,除了带脱水疏菜、净水设备、各种药物外,他还带上了疏菜种子,做好了“在最最艰苦的环境下生存下去并工作着”的准备。
吴晓冰:这是展现中国警察形象的机会 现年42岁的吴晓冰已经历了不少跨界。毕业于中国纺织大学,学的是高分子材料,分配到温州的银行系统工作,年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温州市公安局民警,先后在特警支队、基层派出所任职,还取得了华东政法大学本科学位,现在是温州市公安局基层基础支队派出所指导大队副教导员。 吴晓冰参加过年赴利比里亚的维和,在位于利比里亚和几内亚、科特迪瓦交界的边境地区甘塔执行任务。在偏远的边境,生活比较艰苦,居住是自己租的房子,没有供电,当地的水由于被严重污染,只能到联合国超市买饮用水。 爱好运动,长期在特警队训练,吴晓冰的体质体能极棒。一次,在巡逻车上听到一女人喊遭抢劫了,他当即跳下车追上去,抓住为筹毒资而抢夺的嫌疑人。 尽管这样,刚到利比里亚,吴晓冰还是因水土不服病倒了,浑身无力、发烧,好在后来很快得到恢复。 这次赴南苏丹维和,是吴晓冰第二次踏出国门当警察了,而且还是7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至于为什么还要去,性格内敛、平时话语不多的吴晓冰说:“维过和的警察基本都会说维和其实是一种情结,踏入了维和门,就成为了维和人。在维和的国际大舞台和各国警察一起,在多样化的环境里,既是人生的另外一种经历,又可以使自己得到很大的进步与提高,虽苦也乐。因此,国家有需要,自己条件又符合,当然要去。” 第一次维和,当地极度贫困的群众得到吴晓冰他们最大力量给予的帮助后衷心表示感谢的情景,令他十分欣慰,中国警察也受到当地群众的赞誉。这次出去,吴晓冰说,还将尽力去帮助那些极度困苦的人,展示中国警察正直、敬业和专业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形象。
张群:想做件值得回忆的事 张群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年考取公务员,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在派出所、刑侦队干过,从民警成长为海宁市公安局斜桥派出所教导员,现在又成了海宁历史上第一位联合国维和警察! 张群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妻子做外贸,儿子读小学5年级,双方的父母都已经退休,家境不错。10多年来,他除了和许许多多的警察一样,加班加点,工作比较辛苦外,其他均顺风顺水。 如今他却要离开美满的家庭,到战乱不断、疾病肆虐的国外去维和。张群说:“越是在安逸的生活里,就越不能失去斗志。除了国家需要,自己也想在年轻的时候留下一件到了年老的时候值得回忆的事。” 为了能走出国门,张群报名后,就紧张地准备考试,工作之余和节假日基本上不外出,也没有了娱乐活动。本来英语基础就不错的他,利用在车上的时间听英语,BBC、VOA都听。而且,他还买了很多健身器材,在家里练拳击、哑铃,短短时间内手背上就结出了厚厚的老茧。 至于工作中可能有的危险,张群说:“警察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说,多年前,还在许村派出所做副所长的时候,有一次出警去调解一起纠纷,被冲动的当事人一拳打在脸上,当时眼镜碎裂,玻璃碴子刺入眼睛,医院进行紧急治疗,所幸没有大碍。 儿子是张群最大的牵挂。年我省公安组建维和警队时,考虑到当时儿子还小,张群放弃了报名。这回,儿子5年级了,或许还不能全部理解爸爸的工作,但是戴上维和警察蓝色贝雷帽的爸爸已经成为儿子心中的榜样了。
范真权:六年终圆维和梦 年,台州发生一起绑架案:一名女子被绑架,犯罪嫌疑人索要赎金万元,并声称“在女的肚子上绑了炸弹,如果她逃跑,就遥控引爆让她粉身碎骨。” 绝不向邪恶低头。台州公安接报后,通过工作,将被绑架的女子解救了出来。排爆重任落在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当时工作才两年的范真权也上场了——他和同事穿上防爆服,一人拿剪刀剪下用黑胶布包裹在女人肚子上圆圆的物体,范真权操持干扰仪器,最后成功解下了圆物。 “解下来拆除后,才知道所谓炸弹是假的,但此前我们并不知道。这么大的一个炸弹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参与拆除的也都将遭殃,当时,那个女的紧张得全身都发抖了。”时隔多年,范真权回忆起当时场景还历历在目。“上场前,我们真没考虑意外。”范真权说,“选择了公安工作,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年,范真权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从事巡逻防控和排爆工作。在3年半的排爆工作中,他参与过6次排爆任务,其中两次排出的是真炸弹,现在担任巡逻指导科科长。 在认真做好公安工作的同时,范真权还一直怀揣出国维和的梦想。 年,浙江公安首次单独组建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看到通知后,范真权立即报名,并通过考试,获得了联合国维和警察资格,但最后组队时没能选上。范真权没有放弃,对这次赴南苏丹维和,他又第一时间报名,通过考试,并即将成行,对此,他感叹“六年圆一梦”。 34岁的范真权性格开朗,他认为当维和警察能保护其他国家的群众,这是最有意义的,言谈中满是自豪。9岁的儿子也为爸爸“出国打坏人”骄傲,经常缠着他穿维和那套最帅的警服,并答应爸爸出国后会照顾好妈妈。
(记者郑求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