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误区轻学科课程,重综合课程

误区轻学科课程,重综合课程



治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近年来,对学科课程的指责不绝于耳。与此同时,对综合课程则推崇备至,仿佛只有综合课程,才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分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不足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时,矛头指向学科课程,转而寄希望于综合课程,则是一种值得商榷的思想倾向。

  一、认为学科课程知识“碎片化”,忽视其实际存在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受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影响,“学科课程是‘碎片化’知识”之类的说法颇为流行。之所以陷入“学科课程知识碎片化”的认识误区,实质是源于对科学分类及各学科关系的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各学科之间以及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科学的分类来看,学科与学科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分别从科学产生的动力和科学分类的依据体现出来。其一,从科学产生的动力来看,学科与学科的联系随着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展开而产生。其二,从科学的分类依据来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着深刻的客观原因。由于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学科之间不仅是中断的,也是连续的,学科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并非碎片化的。

  第二,从学科课程的生成机制看,每门学科课程有自身的整体性,课程之间交叉渗透。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学科课程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社会、知识、学生,分别对应着课程生成的三个依据:一是要满足人们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要关照儿童的未来生活;二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的逻辑,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三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这三个依据为学科课程的生成提供了准则,三者缺一不可,同时,在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又有所侧重。

  二、认为学科课程脱离生产生活,忽视其内含知识的应用性

  关于学科课程的“碎片化”论述有一个引申含义,即学科课程造成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割裂。受其影响,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为了体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对学科知识大幅度删减,力图把课程融合到某种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去,并在融合中淡薄甚至舍弃学科知识。要认识学科课程的应用性,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学科课程生而自带着应用性,这源于课程的“学科”具有特殊生成逻辑。科学中“学科”的生成逻辑主要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直线型发展逻辑。而学科课程中的“学科”生成逻辑则更为复杂,课程的“学科”是以科学的“学科”作为自身结构的基本成分,同时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分别从相关科学的“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组合形成。由此可见,课程的“学科”虽然要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但并不完全遵循科学的逻辑。

  第二,学科课程的内容包含着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充分展示其应用性。学科课程在呈现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的同时,也传授科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即运用科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策略和技巧,包括知识在现实生产生活的应用条件、应用场景、应用举例和应用练习,这些内容更充分展示了学科课程的应用性。

  第三,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螺旋式”逻辑规则体现其应用性。“螺旋式”指在不同单元、阶段、课程门类中,课程内容编排呈现一种循环往复的曲线递进状态,后面内容对前面内容不断扩展和加深。因此,某些有一定深度的复杂知识,本应在高一个教育阶段才能阐明其抽象原理,却必须在低一个教育阶段就借助感性经验、浅显示例等,以简单化的形式教授给学生,满足其将来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应用知识的需要。由此,可以说学科课程的“螺旋式”编排,也是课程具有应用性的重要体现。

  三、强调学科课程知识的外在综合,忽视人脑固有的综合功能

  有学者基于“学科课程是碎片化的且脱离生活的”错误观念,推论出“学生分科学习的知识,难以在现实生活综合运用”的结论。特别是在当前综合性社会问题增多的现实条件下,他们认为学科课程已然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之路的绊脚石。陷入强调课程知识外在综合认识误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人脑固有的内在综合功能。

  第一,大脑具有精细的分析综合功能,为学科课程知识的“分科学习、内在综合、外在运用”提供了条件。

  第二,学科课程不但不妨碍大脑综合功能的发挥,反而能促进大脑高级机能的发展。分科知识是人类长期形成的对自然和社会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和不同环节深入认识的成果,学生个体没有分科的学习,就不会有头脑中高水平有深度的知识综合,也就谈不上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以综合课程弥补学科课程,忽视学校教育的固有局限性

  无论人们如何贬低学科课程,但是历史事实表明,学科课程的实施,在传承人类文明、培养时代人才方面必不可少,其价值毋庸置疑。在学科课程的教育背景下,高水平人才辈出,他们解决了古往今来的众多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人类社会做出了创造性杰出贡献,如杂交水稻种植技术的创新、青蒿素抗疟疾的发现、人工智能的发明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强调学科课程的价值,目的只在于纠正对学科课程的一些错误看法,而不是要论证学科课程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充分条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需要漫长的人生经历和磨练来养成,尤其需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实现。

  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固有特征和规律性体现。既然不能以所谓的“综合学科课程”取代之,也无法用“综合学科课程”弥补之。那么,要解决学科课程与知识综合运用之间的矛盾,就只能在“综合学科课程”之外另寻出路。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思想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的著名论断还提示我们:用学校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取代“劳动技术教育”和学生从事必要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以弥补学校教育在培养人上的固有局限性,是不利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

总之,那种试图弥补学科课程“缺陷”的“综合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是根本不存在的,更谈不上其必要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然是有效的,是必要的,但是它代替不了校外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对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提高和身心全面发展的必要作用。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原题《关于学科课程的若干认识误区及其澄清》,《教育学报》年第4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19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