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马派中医传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马派中医传承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白癜风症状有那些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马有度教授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一文中,对治病异同的发挥与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讲医理,又举实例,切合实用,给人启迪。他在开篇中首先就明确指出:“现代所谓辨病与辨证结合,一般是指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相结合,在治疗时,既要考虑西医的“病”,也要考虑中医的“证”。常见的结合形式是: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再按中医辨证,分型诊治。其实,就中医学本身来说,也有一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问题,认为中医只是辨证论治而不辨病论治的看法,其实并不妥当。”马老认为,《内经》中涉及的病证一百余个,其中就有不少独立的疾病,而且论述得系统而详明。如《素问·疟论》就是专门论述疟疾的。首先生动形象地叙述了疟疾发作时间的情况:“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继而叙述疟疾一日一发、间日一发等情况,并且分析之所以如此的病机。接着列举了疟疾的常见类型有寒疟、温疟、瘅疟,并且把疟疾与风病的病机作了鉴别。对于疟疾的治疗,不仅在本篇中提出祛邪应在未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而且另列《刺疟》一篇着重论述如何使用针刺治疗,并且提出了针药并重的观点:“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足见当时对疟疾一病的研究已经相当全面和深入,确为中医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有机结合的典型范例。《金匮要略》也体现了病证结合,而且主要以病列篇,诸如“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水气病脉证并治”等等。后世医家大多遵循病证结合的治则,并证明对治疗确有指导作用。清代徐灵胎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生,然后考其治之之法,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他还对忽视辨病论治的医生进行了批评,指出有些医生“不能指出病名,惟以阳虚、阴虚、肝气、肾弱等套语概之。”中医学以辨证论治为最大特色,为什么还要强调与辨病论治相结合?这是因为每一病都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如各种温病既有卫气营血这一般的共同演变规律以及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的一般治疗规律,但其中的每一种病种又各有病因病机和临床特点,各有其不尽相同的转归和预后。能结合辨病论治则更具针对性、预见性和灵活性,有时还可酌用专方专药,因而可使疗效提高。中医病证结合还体现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诊疗思想。徐灵胎在《知病必先知证论》中云:“凡一病必有数证,有同病证异者,有证同病异者。”故病同证异者,可同病异治;证同病异者,可异病同治。马老结合临床实际,列举实例,说明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一、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病因、病机、个体特点以及病变发展阶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证,加之天时、地区等差别,因而治疗随之而异。同属阴挺,气虚下陷者用补气升陷的治法,肝经湿热者用清利肝经湿热的治法。同属不寐,因心脾两虚而致者宜用补益心脾的治法,因水不制火、心肾不交者又宜使用壮水制火、交通心肾的治法。同属肝郁,有气郁、血郁之分,因而治法也有疏肝理气与疏肝养血的区别。以上各病都是因病因、病机不同,因而证有不同,故治法各异。同是外感温热病,但处于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所以治法也有解表、清气、清营、凉血的差异。同属肺痈,在早期或中期,其脓已成或初溃,宜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等治法,重在祛邪;到了后期,往往气阴两虚,又宜采用益气养阴为主的治法,重在扶正以祛邪。以上两病,均因病变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证有不同,故治法也不相同。同为感冒,都因感受风邪,但有兼感寒邪或热邪的不同,因而表现为风寒、风热两类证候,故治法也有辛温、辛凉的区别。同属风寒感冒,正气旺盛者单用散寒解表就可以了;而正气虚弱者则要扶正解表散寒才行。同为虚人感寒,气虚感寒者治宜益气解表,阳虚感寒者又宜助阳发表,阴虚感寒者治宜滋阴解表,血虚感寒者又宜养血解表。同为气虚感寒,兼有痰湿者治以益气解表化痰,兼有食滞者又宜益气消导解表。同是风寒感冒,初期宜用辛温发汗法;继而由表入里,由寒化热,转成里热证,又当用甘寒、苦寒去清热生津;如果热与实结而成腑实证,则当使用咸寒、苦寒去泻热攻下。同是风寒感冒,暑天只宜轻汗法,严冬常可酌用峻汗法。由此可见,同一感冒病,由于病因、病机、病位、病程、病势以及病人体质、时令气候的差异,表现出的证候各不相同,因而治疗也多种多样。可谓病同、证异、治异,因而所用方药也各不相同,所谓“一病用多方”。然而,既然辨病为感冒,则有其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病因为外感风邪,常见症状是恶风寒、鼻塞、头痛、苔薄白、脉浮,病变常可在初期表证阶段即愈,即使入里化热,其传变亦慢,病情一般较轻,预后一般佳良。针对这些基本规律和特点,尽管其证可以多种多样,但治疗却又异中有同,均须解表,故又常有解表之主方、解表之主药,此即所谓“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对于感冒的治疗,充分体现了病证结合论治的治则,也可以看出其重点仍在“辨证论治”,反映出中医诊疗的主要特色。二、异病同治不同疾病在其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相似的病机和相同的证,就可采取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治法。心悸、不寐、健忘、眩晕等不同的病,如在病变过程中其病机均属心脾两虚,具有心脾两虚证的主要特点,治疗上都可采用补益心脾的治法。又如哮喘、肺胀、眩晕、腰痛、蛊胀等病,如果出现肾阳亏虚的相同病机变化,或者具有肾阳虚的主要见症,都可用温补肾阳的相同治法。再如脱肛、阴挺、久泻、崩漏等不同疾病,如果辨证均属中气不足或气虚下陷,也可以采用补中益气这一相同治法。此外,外感邪热入里而致热结肠胃,或者内伤杂病,食积久滞胃肠而化热,大便滞下不爽者,由于都属于胃肠实热积滞证候,所以都可以使用寒下法治疗。至于伤寒病热入阳明的胃家实,以及温病热在气分而致胃肠热实,也都可以采用泻下热实的治法。马老总而言之:“尽管不同疾病各有其特征和基本规律,但在病变过程中由于出现相同病机,表现出相同证候,就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可谓异病、同证、同治,都可给予主治该证的主方,此即所谓“一方治多病”。但各病毕竟各有特点和演变规律,故治疗又往往同中有异,虽可使用同一方剂,但用药须适当增减。”(杨德钱:医院副院长、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全国师带徒导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