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疟病辩证与治则
疟病辩证与治则
第3节疟病辩证与治则(桂林本13-13条)
那至于说张仲景的条文呢,我就觉得,有一些勉强还可以读一读,因为你可以说它有临床上面指导你开《伤寒论》的方治感冒的效果,那也不是白读啦。那有一些就是只是从条文里面去认识说,哦,这个事情张仲景是这样子来看待的,就这样。
13-13师曰:疟病其脉弦数者,热多寒少;其脉弦迟者,寒多热少。脉弦而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汗之,针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当于少阳中求之。
那这个我们先来看这个桂林本的13-13条,那他怎么说呢,他说这个老师解释给学生听,他说“疟病其脉弦数者,热多寒少;其脉弦迟者,寒多热少”,那这个在《金匮要略》本里头呢,老师说这些之前有先说一句话叫做“疟脉自弦”,就是疟脉呢,疟病的脉本来就是比较偏弦的。
可是严格说起来我们临床在对,在看疟病的脉的时候,会觉得,因为今天就是看验不验得出疟原虫啦,所以倒没有在特别管他的脉是弦的还是不弦的,所以我们只能够说这一条是在告诉我们哦,张仲景他的观点里面,因为疟病是一种往来寒热的病对不对?那往来寒热的病通常他的人体的状况好像比较接近所谓的少阳病,所以他就会比较偏弦,就是只是一个观念上面的,就是你会看得到张仲景认为是从少阳治,这个邪气的这个起落哦比较像是少阳病。
那至于说,他说弦数就是跳得快嘛,弦迟就是跳的慢嘛,那它如果跳得快的呢就是热比较多嘛,那跳得慢的就是寒比较多,那至于这个热跟寒是指发烧的度数还是指病机的热气、寒气,那就姑且不论了哦。那么,因为这整条来说的话,临床的实用性都很低,如果张仲景这样讲了之后,他后面的方剂就有照着这个理论来开的话,那就还可以说比较有意义。
但是他后面的那个方剂都是自己开自己的,说了那么多什么“疟脉自弦”,然后从少阳治,然后到后面呢,也没有开柴胡汤啊,哦就是这样怪怪的一个条文。那他就说如果“脉弦而小紧者,可下之”,像这个其实历代哦真的要注解哦,怎么样叫小怎么样叫紧啊,也是已经注翻掉了,大家都要发疯、吐血了,可是其实可以下的脉大家也都有概念的对不对?
阳明病、宿食病、腹满病都读过了,就是那个脉如果你把下去,搭上去觉得有一坨东西扣在那边的,就是有,那这样子的状态好像一个,沉取的时候有一个坚实硬硬的脉在那里,那就代表里面有东西嘛,那就用下法;可是用下法并不是我们治疟疾的最主流的用法,我们其实古方里头哦,治疟疾是吐法多,下法几乎没有哦,除非那个认为是有毒的,用大黄把毒打掉。
那我们,但是我们现在,我刚刚是在说典型疟疾啦,如果说不典型的疟疾的话,那说不定这个人吃坏了,发烧发冷了,那这个宿食病不是有讲说“脉紧如转索无常”是有宿食嘛,那这样子的话,如果把广义哦,这个非典型也放进去看的话呢,那你说是不是要用承气汤来下它呢?其实不是啦!
我来问大家,看大家还有没有记忆哦,就比如说会想到用下法的疟疾可能是这个人胁下啊某一侧的胁肋下面痛,然后发烧,然后脉呢又紧又弦,那请问这是用什么汤来下啊?我想昨天陈助教都快要说大柴胡汤了,可是这是标准的大黄附子细辛汤证,这个其实是胁下偏痛的这个发烧,脉紧哦这个是大黄附子细辛汤。
当然你说以往来寒热来论的话,那你用大柴胡也无可厚非啊。那这个也有人会觉得说,哎呀,张仲景的这个鳖甲煎丸这个方子里头也有一些都是攻破的药,如果你用鳖甲煎丸也算是用下法啦,就是尽可能的让这句话能够低空飞过关啦,因为这个疟病用下法实在是太少了。
然后呢,他说“脉迟者”——不过同学你就当做他在说感冒好了,就当做他在说感冒了哦,就是他说“脉迟者,可温之”哦,就是体质太寒的呢用温一点的药,哦什么蜀漆散啊、柴胡干姜桂枝汤啊,都是这个治疟的这个寒,治寒疟的药,然后他就说脉弦紧的呢,可以用汗法或者用针灸法,那当然我们文字上知道他是说弦而紧代表是比较有表邪,那邪在表的话你用针灸也可以,用发汗也可以,但是我们在针灸治疟疾的话,其实谁管他这个脉是沉的还是浮的啊,那个根本是另外一个向度的事情了。
那他就说浮大的哦,如果这个脉整个鼓出来,那邪气都在往上推,那你就顺势疗法吧,用吐法哦。那他这个,那刚刚讲到脉是弦数的话是热多,那这个他就解释一下说这个热多的弦数脉呢是“风发”,是有风邪在里头,那当然要帮他合理化就说风是阳邪嘛,寒气是阴邪,他就,我们的桂林本是写“当于少阳中求之”,而宋本(实际为《金匮要略》)呢是“以饮食消息止之”,那这个就,那宋本的这个说法哦。
历代也有一些注家硬着帮他合理化啦,就说哦,所以疟病呢你要看这个病人的体质呢,让他靠饮食来调节体质,所以如果这个人太干燥了要给他吃甘蔗汁啦,梨子汁啦之类的说法,但是你看甘蔗汁、梨子汁真的能够治到疟疾嘛?眼看也是希望渺茫嘛,所以这个……而且他说弦数热的是风邪发作,哦那所以张仲景,那我们如果从桂林本的话他就说从“少阳中求之”,这种说法哦其实也是《内经》的观点啦。
因为《内经》搞不清楚疟病是什么东西嘛,就说疟藏于脏腑“横连募原”哦,募原就是三焦,三焦什么?少阳之腑是不是?他们好像认为,就《内经》好像认为说,这个疟病是在人的膜网上面的一种病哦,那但是张仲景他这样子说这个弦数脉的这种风发的偏热的疟病,张仲景用什么呀?用白虎桂枝汤哦,好像也没有强调一定要用柴胡汤嘛。
所以少阳中求之怎么求法呢?也搞不清楚,所以这个《金匮要略》到底就是断简残篇拼回来的东西哦,很多话,应该说我们现在智能还不够,不能了解其中的深意呢,还是说大家就不用太当真呢?哦其实也搞不清楚。
编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