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诞辰百年,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小传晨
诞辰百年,药物化学家嵇汝运院士小传晨
编者按:嵇汝运(-),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物化学家,年4月24日出生于上海。作为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先驱和“化学药理学”创立者,嵇先生致力于创新药物研究,在抗血吸虫病、抗疟疾、抗心律失常和抗感染及金属解毒等方面的新药研究中,成绩卓著,为我国的创新药物研究做出重大贡献。
嵇汝运先生,出生于年4月,上海松江人。他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年获得中英文教基金资助赴英留学,年夏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三年在伯明翰大学药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年留英前夕
嵇先生年回国后,一直在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从事药物研究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先后担任过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理事、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亚洲药物化学联合会执行委员等职。还担任了《化学学报》、《药学学报》、《药学通报》、《国外医学分子生物学分册》、DrugoftheFuture等杂志的编委,《国外医学药学分册》、《分子科学与化学研究》的副主编。
嵇先生是我国著名药物化学家,毕生致力于新药的研究和创制,研制成抗吸血虫病、抗疟疾及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多种临床药物。在神经系统药物的研究中造诣深厚。他倡导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相结合,为我国“化学药理学”的创立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注重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把传统的、经验的寻找新药的方法转变为药物构效理论指导下的药物设计新方法,是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之一,为我国药物化学研究、新药合成研究和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求学路上勤努力
嵇先生年从松江中学(现为松江二中)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内迁重庆,于年大学毕业。年,他参加了“庚子赔款”奖学金全国公费生统考,被录取为“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生物化学专业的留英公费生,于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年夏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三年在伯明翰大学药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年回国后,到上海药物所工作。
年在上海药物所实验室
二、新药创制展雄才
嵇先生致力新药研制,领导组织研究成功多种有效的临床药物。其中包括抗血吸虫病新药巯锑钠、载入中国药典的金属解毒药物二巯基丁二酸钠、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疟新药蒿甲醚、新型抗心律失常药常咯啉和我国创制的第一个喹诺酮类抗感染新药盐酸安妥沙星等。嵇汝运先生还在药物合成化学和药物的基础研究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合成了脑内微量物质脑啡肽,为开展“脑啡肽和脑内神经递质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对东莨菪碱进行结构改造,合成了酯类和醚类衍生物60多个,供开展受体及受体亚型的研究;对加锡果宁进行了全合成研究,为药理与临床研究创造了条件;他指导学生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消旋石杉碱甲的全合成,率先实现μ-阿片受体最强的激动剂-羟甲芬太尼8个手性异构体的立体选择性合成,研究成功一条简便高效的制备氧氟沙星左旋体的新路线并在药厂推广应用;还对四氢原小檗碱同类物(THPB)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结构改造研究,合成了一批新型结构THPB化合物。
年在实验室思索
三、创立化学药理学
嵇先生倡导药物化学与药理学紧密结合,提倡在我国创立化学药理学。他从在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初期起,就注意引导和推动化学与药理学相互靠拢,主张化学家和药理学家就新药研究经常交流思想,相互切磋。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不辞辛劳,从广泛收集到的资料中精心选编材料,经反复修改后,撰写成《化学药理学》新教材。自年以来,他撰写的综述文章涉及分子药理学、量子药物学和药物设计等最新进展,特别是在神经药理学方面,付出了巨大的精力。
年在论文写作
四、开拓药物设计新领域
嵇先生注重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开拓药物设计新途径,在我国率先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领域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起,他瞄准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组织和带领课题组研究、改进和发展了多种药物设计方法和技术,对多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和构效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创立的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组,开展基于受体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根据国际上药物设计的新策略,及时地在课题组开展了药物作用机理和基于受体三维结构的合理药物设计研究,培养了一批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这一研究课题先后获得“”高科技项目、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创建的课题组在量子药理学、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研究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年与顾坤健、殷敦祥在实验室
五、教书育人五十载
嵇先生重视人才培养,他一直担任上海药物所研究生“药物化学”主讲,参加编写了《分子药理学》、《神经药理学》、《基础药理学》等专著;精心撰写成了《化学药理学》新教材,于年首次在华东化工学院(现为华东理工大学)制药专业学生中开课,现在成为华东理工大学制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他先后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等高校讲学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进行交流。他同时是中国药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等校的兼职教授。
他培养了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桃李满园,后继有人。其中,陈凯先、蒋华良成长为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并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英、朱维良、沈敬山、杨玉社、柳红研究员等也成长为上海药物所不同发展时期的科研骨干。其他学生们也在国内外不同地区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与研究生陈凯先讨论
六、科学人生结硕果
50多年来,嵇先生的科研成果共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20多部学术著作;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高、中级药物化学人才。他先后获得国家和中科院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等多项奖励,年荣获中国药学发展奖特别贡献奖,6年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先后担任过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上海市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侨联八五计划期间作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并被国务院侨办、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称号()。
年5月15日上午9时20分,嵇汝运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2岁。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嵇汝运先生为自己热爱的药学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在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为我国药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不愧是我国药物化学研究领域的卓越领导者和组织者之一。
来源: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中科院之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