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漫话免疫免疫系统的双面性从
漫话免疫免疫系统的双面性从
提到蚕豆病,大家可能多少有些印象,但需要澄清的是,蚕豆可不是蚕豆病的致病元凶。在某些个体体内,由于基因突变而缺乏一种被称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的蛋白,无法正常分解葡萄糖,影响了体内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代谢过程,并使得一种可以保护红细胞免受氧化反应损伤的物质—谷胱甘肽含量减少。当这些存在基因缺陷的个体进食蚕豆、金银花,或接触樟脑、龙胆紫(紫药水成分)以及部分可引发强氧化反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抗生素时,可能加速细胞内谷胱甘肽的消耗,令红细胞变得异常脆弱,甚至发生可能危及生命的严重溶血反应。携带了G-6-PD突变基因显然不是什么好事,但有趣的是,这却为非洲某些疟疾肆虐地区的人群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原来,导致疟疾发生的病原体——疟原虫对于所寄生的红细胞具有选择性,而G-6-PD基因的突变可以使得携带者的红细胞变得不适于疟原虫寄居。因此,携带G-6-PD突变基因的儿童对于疟疾的抵抗力显著高于无相关基因突变的正常人群。而这样奇特的自然选择也使得G-6-PD突变基因在疟疾流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得以代代传承。
其实,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的现象在免疫学研究中比比皆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我们之前介绍过的调节性T细胞(Treg)。这是一小群特殊的免疫细胞,就像免疫效应细胞大军中的宪兵,可以以多种灵活的方式限制、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的效应与功能。如果正常人体内的Treg数量大幅减少或是出现功能缺陷,就可能导致部分免疫细胞过度活化,诱发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另一方面,Treg的这一特性也可能被机体内的癌变细胞所利用,通过改变微环境的性质募集或诱导产生过量的Treg,从而抑制正常免疫细胞的免疫监控与肿瘤杀伤功能,为癌变细胞赢得增殖、成瘤甚至恶化转移的机会。近年来,针对肿瘤微环境中Treg的靶向清除研究已获得突破性进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进入临床。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妙平衡,正如西谚所云:“Oneman’smeatisanotherman’spoison”。其实不独自然界,认识、理解与尊重事物在不同环境或个体中的多面性效应不也是社会生活和谐的不二法门?
(本文作者郑健为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儿童与青少年医学系老师、中国免疫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