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周末悦读从呦呦有蒿等三本书说起
周末悦读从呦呦有蒿等三本书说起
瑞典当地时间12月7日,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诺奖演讲报告厅历史上首次响起略带吴音的中文女声——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身着一袭宝蓝色套裙,在全世界面前,讲述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艰辛故事。而在世界这端的中国,这段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秘史”,也先后在饶毅、张大庆、黎润红三位学者的手中,经过历时7年的采访、考证和整理集结成三本专著。面对繁杂的历史背景和庞大数量的史料及当事人,怎样实现“一部中国医学经典案例和思想史”的真实记录?这样的著作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请您跟随我们,一起听听作者之一黎润红的讲述和相关学者的声音。
《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和《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家的诺奖之路》三本书的封面。
记者:《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0月出版,以下称《呦呦有蒿》)和《“”任务与青蒿素研发访谈录》(湖南教育出版社,年12月出版,以下称《访谈录》),还有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的《辛酸与荣耀——中国科学家的诺奖之路》(以下称《诺奖之路》)这三本书,均是在屠呦呦老师获得诺奖后一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出版发行了,尤其是《访谈录》有四十几万字的体例。这是不是得益于前期已有相当的研究作为基础呢?
黎润红:是的。其实《访谈录》一书是年就完成并交给出版社的,只是正常程序走到现在出来,很凑巧的一件事。
对青蒿素研究和“”任务进行史料的收集,是饶毅老师自年就想开展的事情,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深入着手。年,我考入北大医学部,成为了张大庆老师研究医学史的研究生,也开始跟随两位老师正式开展起对那段历史的发掘。后来张老师建议将这段历史纳入樊洪业先生编撰的“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中。年,恰逢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我们的研究项目也被纳入进来,又得到国家社科基金方面的支持。正因为有了这些支持,我们才能前往全国各地进行资料收集和人物采访。从年底至今,我们先后采访了包括屠呦呦、余亚纲、张剑方老师等50多位当时参与了“”任务的老同志,收集并翻阅了无数的档案、文件,以及来往通信和工作日记。《呦呦有蒿》从“”任务、青蒿素的前世今生、科研大协作和诺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史料的梳理;《访谈录》中则集结了29位当事人口述的一手史实;而《诺奖之路》不仅记述了青蒿素研发历史,还以更全面的科学线索和历史背景,还原了中国科学在诺奖光环下的一段悲欢往事。
屠呦呦老师荣获诺贝尔奖是国人和科学界、医疗界的一大幸事,而对我们研究者来说,这也是一次使得研究青蒿素的过往为更多人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