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天下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
天下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
原标题:悠悠寸草心漫漫报春晖——记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青蒿,春生苗叶,至夏高三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花下便结籽,如粟米大。根、茎、子、叶并入药用,干者炙作饮香尤佳……
宋代药书《本草图经》中寥寥数笔描述的植物,神奇地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年11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这种植物身上发现了青蒿素的奥秘。
43年过去,年10月5日,青蒿素的研究为屠呦呦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崇高荣誉。这荣誉,铭刻着屠呦呦的名字,也铭记着一代科学工作者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光辉业绩。
使命,突然降临“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
年1月21日,39岁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学者屠呦呦接到一项任务:作为课题组组长参加以寻找抗疟新药为主要任务的“”项目,为项目加强力量。
“”项目,从此改变了屠呦呦的人生轨迹,也改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抗击疟疾事业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每年约有2亿至5亿人被疟疾感染,数百万人丧生,主要是孕妇和5岁以下儿童。全球面临疟疾灵药失效的严峻危机,奎宁、氯喹等抗疟药已经引发了疟原虫的耐药性。
地处热带的越南也是疟疾高发区,又值越南战争,疫情蔓延引起国际社会高度 当时的越南领导人对中国提出请求,研制新型抗疟药成为一项紧急援外的重要政治任务。
“办公室负责人对屠呦呦说,中药抗疟已做了好多工作,方子拿了不少,这么多药怎么办,哪个方子好,什么起主要作用,我们经验缺,办法少,希望你们能参加此项任务。”
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早已在年启动了耗资巨大、由几十个单位参加的研制计划。至年,已筛选21.4万种化合物,没有找到理想的新型抗疟药。
中国从年起开展军内抗疟药研究。为尽快取得突破,年5月23日,由数十家单位参与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确定了三年研究规划。这项规划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项目。
在学术权威靠边站的动荡年代,科研工作几乎完全停滞,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的屠呦呦一夜间走入了中国药物研究的核心地带。
“我在北大的学习是国家培养的,后来中医研究院进修也是国家对我的培养,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应该努力去做好。”今天的屠呦呦,回忆当初的临危受命,依然神色坚定、眼神闪亮。
灵感,瞬间迸发“中医药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其中必有精华!”
此前,先后有7个省市全面开展了抗疟药物的调研普查和筛选研究,多名科研人员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中草药,均未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中医药有着悠久传统和历史,其中必有精华!”屠呦呦带领课题组翻阅古籍、查找经方、请教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浏览。
寒冷的冬天,夜晚总是显得格外漫长,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
3个月后,课题组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余个方药,经过整理编写了包含多种候选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
试错之路,考验执着和勇气。筛选的多种中药,全部宣告失败。课题组不得不再考虑选择新的药物,同时复筛以前显示较高药效的中药。这其中,就包括青蒿提取物。
从40%到12%,青蒿提取物前后两次的抑制率相差甚远,这株小小的青草仿佛是故意在和课题组捉迷藏。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不知是第几遍翻开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这几个字突然“跳到了”屠呦呦眼前。
为什么用“绞汁”?既往的实验中,中药多用水煎煮或用乙醇提取,结果都不好。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什么情况下青蒿才能绞出汁来,这是否还涉及药用部分及采收季节的问题?……
电光火石间的灵感就像一盏明灯,为暗夜中摸索的人们照亮前途。
经过周密思考,屠呦呦重新设计多个方案:将温度控制在60摄氏度以下;用水、醇、乙醚等多种溶剂分别提取;将茎秆与叶子分开提取等。
在经历数百次失败后,年10月4日,课题组从编号为的青蒿素乙醚中性提取物中得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对鼠疟、猴疟模型的抑制率均达到%。
科研人员还来不及喘口气,就又开始进行对青蒿乙醚提取物中有效成分青蒿素的分离、提取工作。
年11月8日,课题组的人们吃完晚饭,匆匆赶回实验室继续攻关。“突然,我们看到了炉子上的青蒿素针形晶体,大家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电话另一端,屠呦呦当时的助手钟裕蓉微微颤抖的声音,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当年的酸甜苦辣。
后来,中国科学家将青蒿素结晶单体命名为II号结晶。在中国乃至世界科学史上,青蒿素的诞生让人类抗疟事业向前迈进了一步。
试毒,义无反顾“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
年7月,屠呦呦等3名科研人员一起医院,成为首批人体试毒的“小白鼠”。
“我是组长,我有责任第一个试药!”为了让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尽快应用于临床实验,综合分析青蒿古代的用法并结合动物实验的结果,屠呦呦向领导提交了志愿试药报告。
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在当时环境下做这样的工作一定是极其艰难,科学家用自己来做实验,这是一种献身精神。”
3名科研人员的试药观察未发现该提取物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科研团队又在中药所内补充5例增大剂量的人体试服,结果受试者均情况良好。
为了取得一手资料,屠呦呦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奔走在疟区。年8月至10月,屠呦呦和同事们带着制备好的药物奔赴海南昌江疟区。为确保用药剂量,屠呦呦亲自给病人喂药、测体温,并守在床边观察病情、详细了解血片检查后的疟原虫数量变化等情况。
最终,课题组在海南完成21例临床抗疟疗效观察任务,还在北京医院验证9例,均有效。
年11月8日青蒿素诞生后,课题组花了半年左右时间拿到青蒿素纯品余克,其中一部分制备成为临床观察用药。
年9月至10月,制成的青蒿素原粉胶囊被送往海南疟区进行临床观察。这一次,结果显示:3例外来人口间日疟全部有效,未见明显副作用。这是青蒿素的首次临床使用,说明屠呦呦课题组所得到的青蒿素就是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
回忆那段攻坚期,李廷钊很“心疼”妻子:“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素,回家满身都是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屠呦呦的肝炎并非试药所致,而是乙醚毒害。当时需要制备大量的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但由于药厂停工,科研人员只能从家中搬来存水用的大缸储存乙醚,自己动手用漏斗分液提取。
后来,实验室的人员大多病痛缠身。钟裕蓉的喉咙下面长了肿瘤,可是回忆当年,她依然很激动:“我是屠呦呦亲自点将,能够在30岁的时候,参加这么伟大的项目,我非常高兴,也很满足。”
对于这些生在旧时代、长在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对祖国的贫弱落后体会尤深,对科技的进步强大热切期盼。“”,是他们唯一的信念和动力。
在历时多年的抗疟突击战中,北京、山东、四川、云南、江苏、广东、广西、海南等多家科研机构奋力攻关,协同作战。有效粗提取物确定、青蒿素含量测定和结构测定、提取工艺研究、结晶提取、药理毒理试验、结晶临床验证、资源调查、药物制剂……每一个环节,都浸透着科研工作者的汗水;每一个发现,都凝聚着团结拼搏的精神。
成功,归于集体“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在肯尼亚的疟疾重灾区奇苏姆省,有个小姑娘名叫科泰新。这个名字在肯尼亚人的字典上找不到,却是中国生产的青蒿素抗疟药的名字。
年,小姑娘的妈妈怀孕时得了疟疾。如果用传统的奎宁或者氯喹治疗,即使母亲能活下来,胎儿也很容易流产或致畸。在用中国的青蒿素抗疟药“科泰新”治疗后,奇迹出现,母女平安!妈妈给她取名“科泰新”,让她永远不忘记中国药的救命之恩。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球有20多亿人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非洲,东南亚,南亚和南美。自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古老的“中国小草”释放了令世界惊叹的力量。
为进一步提高药效,中国科学家还研制出青蒿琥酯、蒿甲醚等一类新药。其中,青蒿琥酯制注射剂已全面取代奎宁注射液,在全球30多个国家挽救了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
年,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颁奖词给予屠呦呦及青蒿素大段篇幅: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杀死疟疾寄生虫有显著疗效的科学家。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的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屠呦呦说:“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成绩……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
的确!药物的研创是如此庞大的系统工程,即使在今天,也要依靠多方面的协同。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说:“举国体制在当年困难的条件下发挥了极大作用,这种团队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成功,归于集体,属于祖国!那些知道和不知道姓名的人们,如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小草。他们的贡献,都值得被历史铭记。
85年前,屠呦呦的父亲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诗句中为她取名,谁料想她真的同蒿草结下生命之缘。
青蒿素发现已经40多个春秋,如今年过八旬的屠呦呦,仍然活跃在科研岗位上,为扩大青蒿素类药物适应症研究操劳着,为合理使用青蒿素类药物遏制抗药性的产生奔波呼吁着。
新华社记者吴晶陈勇王思北胡浩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治白癜风上海哪家医院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