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蒿属我也来以正视听了
蒿属我也来以正视听了
蒿(hao)属Artemisia
菊科Compositae
春黄菊族Anthemideae
菊科是个大科,蒿属是个大属,多达种,我国分布种,44变种。大部分是广布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此属形态特征:
茎:一、二年生草本,稀亚灌木或灌木。茎直立,有纵棱。
叶:叶互生,一至四回羽状分裂,稀不裂或掌状分裂。叶缘及裂片边缘常有锯齿,常有假托叶。
花:头状花序极小,基部常有小苞叶,在茎或分枝上排成花序,常在茎上组成圆锥花序;总苞片(2)3-4层。边缘花雌性,1(2)层;中央花两性,数层。
果:瘦果小,无冠毛;种子1。
识别要点:浓烈的挥发性性气味,全身通常被有白色短柔毛,头状花序很小。
本属物种举例。
黄花蒿A.annuaL.
别名:香蒿,臭蒿(因人而异)。黄花蒿是本期重点介绍对象。想必大家已经知道屠呦呦,青蒿素和诺贝尔奖了。那么黄花蒿上面三者有什么关系呢。是这样的哈,屠呦呦从黄花蒿里面提取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然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产地:全国各地。
下面的图是黄花蒿(取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你或许会问为什么我没有放照片呢?因为大多黄花蒿的照片都拍的不是很细,而黄花蒿和青蒿的差异是极小的,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黄花蒿是含有青蒿素的而青蒿是不含青蒿素的。但外观上的差异一般人都是分不出来的,这里说的一般人也包括我,所以我不能随便乱插照片。
青蒿A.caruifolia如下图
我们知道青蒿素是取自于黄花蒿了,那青蒿里面没有青蒿素,那它还有什么药用价值呢?据马超美等()从青蒿(A.caruifolia)中提取出的胺酰类化合物(trip-coumaroylspermidine)和倍半萜二聚体化合物(caruifolinsB)对HIV-1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当然能不能投入使用还得进一步的研究。
产地:东北,华北,西南,长江中下游地区。
黄花蒿和青蒿的比较
然而从上面两张黑白的图并不能看出他们有什么区别,那我就用文字来描述一下吧,里面有很多的专有名词,我也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就用小一号的字描述。
首先青蒿的中部叶通常是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而黄花蒿的中部叶既有二回的也有三回的;此外青蒿的叶背是深绿色,没有白色腺点,而黄花蒿的叶背是黄绿色,有一些白色的腺点。还有就是青蒿的叶中轴有栉齿,且中肋不凸起,而黄花蒿中轴没有没有栉齿,中肋凸起。
此外最后就是关于屠呦呦的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之前看到不少人在质疑,既然青蒿素不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那么为什么还要青蒿和青蒿素放在一起来论述呢。我们知道,屠呦呦的研究思路来源于中医,而在中医里面没有特别的物种的概念,只要药效相同,那么他们的名字就是一样的。前几周我介绍过的板蓝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板蓝根指的是两种植物分别是爵床科紫云菜属的板蓝(Strobilanthescusia)和十字花科菘(song)蓝属(Isatis)植物。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植物,但因有相同的药效,因此有相同的称呼。那又说到黄花蒿和青蒿,中医里面是将两者归为一味药的,都称做青蒿。当然,他们有一样的用途,也有不同的用途,但在中医里面它们俩都可以叫做青蒿。所以据我的推测,屠呦呦的著作《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的青蒿应该是指黄花蒿。但是由于得知屠呦呦获奖的消息后,她的著作也变得热门,现在图书馆里基本借不到她的书了。所以还请各位谅解,我只能讲到这个层面,至于是不是这样,还得等某人把书还回来才能查阅。对于那些横加诽谤屠呦呦的人,我只能说,“没文化真可怕。”关于青蒿素类药物,青蒿素的分子式是C15H22O5,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双氢青蒿素、青蒿琥珀酯、蒿甲醚、蒿乙醚等多种衍生物。青蒿类药物均有抗疟活性。除了在抗疟疾方面的应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其它多种寄生虫也具有潜在效力,同时还具备杀菌消毒的功效。关于这个大家可以阅读下这篇文献:戴小军,刘延庆,梅全喜.蒿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药材.28(3).
如果大家抱着严谨的态度来看待这件事的话,我建议不要用百度,搜狗之类的网站。当然,我的其实也不可信,上述之言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小范爱吹牛逼,大家不要信为好),如果大家想了解真相的话,还是去读读屠呦呦的书,或者查阅一些比较权威的文献。
花了大篇幅给大家讲了最近炒得比较热的两种植物。那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蒿属里面大家最为熟知的一种植物。
艾A.argyi如下图
别名:艾蒿。与黄花蒿和青蒿的最主要的区别体现在叶子上面,艾的叶的小裂片呈宽线形,线状披针形,椭圆形或缺裂,有时候甚至不裂,茎部中叶通常是一回羽状深裂。此外艾的茎木质化程度不高,分枝也较少。
分布:全国各地。
药用价值:散寒止痛、温经、止血。
蒿属植物实在太多了,今天就介绍到这了,以后有人因这里面的植物获奖了再来讲讲蒿属吧。
鍖椾含閭e鍖婚櫌涓撴不鐧界櫆椋?鍖椾含閭e娌荤櫧鐧滈娌诲緱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