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索典给屠呦呦灵感的肘后备急方究竟是
索典给屠呦呦灵感的肘后备急方究竟是
索典!给屠呦呦灵感的《肘后备急方》
究竟是本啥“神书”?
作品/乐儿
屠呦呦的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国内有的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时把青蒿素称为中药,并说它让人们重新燃起中药创新的希望。
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
中医虽然传统上也用青蒿治疟疾,但是中医所用的那种青蒿(又名香蒿)并不含青蒿素,已被证明对治疗疟疾无效。
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中医几乎不用黄花蒿入药,用的话也只是用来“治小儿风寒惊热”,从不用它治疟疾。
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
再后来干脆在药典里把黄花蒿改叫青蒿,定为青蒿的正品,让人误以为青蒿素真的是从青蒿提取的。
即便黄花蒿被用来代替青蒿使用,里面的青蒿素也起不了作用,因为中医是把药物煎成汤药来治疟疾的(最著名的是以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煎成的青蒿鳖甲汤),而一旦加热到60摄氏度,青蒿素的结构就被破坏,失去了活性,杀不死虐原虫了。
青蒿素的发现是许多人分工合作、相互竞争的结果,究竟谁的功劳大,至今争论不休。
不过,大家都公认屠呦呦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发现青蒿素受热就失去活性,想到了要用乙醚提取。
屠呦呦称,她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
由于这个故事,人们会说青蒿素的发现至少受到了中医的启发,葛洪也因此成了“东晋名医”。
其实葛洪是个炼丹的术士,《肘后备急方》则是收集民间的偏方,并没有用到阴阳五行、辨证配伍,与中医中药没有关系。
青蒿素是“文革”期间集中全国力量用人海战术研发出来的。动用了数十个单位的多名科研人员,用5年的时间筛选了4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最后才发现了青蒿素。
中医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和拿着一本《中国植物志》一个一个往下筛选的效率差不多。
有人从青蒿素的发现认识到“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中药中当然完全可能含有某些还未被挖掘出来的化学药,但是青蒿素的发现过程恰恰说明想从中医典籍的记载中找到真正有用的药物极为困难。
青蒿素发现之后的40年间,虽然有无数的科研人员试图从草药中再创奇迹,却再也没能找到第二种能被国际公认的新药,也就并不奇怪了。
三年前,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他的著作也曾在各大书店、网站上火爆一时,一些热门书甚至卖断了货。
诺贝尔效应如今在屠呦呦身上再次显现,只是屠呦呦是科学家,研究的青蒿素也是非常专业的东西,她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本来就很少,书市上能够买到的也就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可这本书也是医学专业领域内的著作,除非专业人员,普通读者根本无法读懂。
于是乎,新闻当中出现的另外一本书《肘后备急方》便出其不意地火了起来。中医拥趸者们还是很快就开始了对中医药方的追逐。
那究竟《肘后备急方》究竟是本什么书呢?公开的资料显示,《肘后备急方》是古代汉医方剂著作,为东晋时期葛洪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
该书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
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该书今有明、清版本10余种。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
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书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的描述都属于首创,尤其是倡用狂犬脑组织治疗狂犬病,被认为是中国免疫思想的萌芽。
《肘后备急方》中收载了多种疾病,其中有很多是珍贵的医学资料。这部书上描写的天花症状,以及其中对于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
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
书中还记载了被疯狗咬过后用疯狗的脑子涂在伤口上治疗的方法,该方法比狂犬疫苗的使用更快捷,而且有效,从道理上讲,也是惊人的相似。
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这种科学的认识方法在当今来讲,也是十分有见地的。
书中对于恙虫病、疥虫病之类的寄生虫病的描述,也是世界医学史上出现时间最早,叙述最准确的。
有趣的是,《肘后备急方》本身并没有特别突出用青蒿治疗疟疾这一药方,但屠呦呦和其研究团队研制成功后,这本药书也以此为卖点,在封面上大字标明“国家一类药物‘青蒿素’就源自该书治疗疟疾的一首单方”。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口的书店里,一个年轻的姑娘围着书柜转了一圈,似乎要找什么书,后来又拿出手机,指着一篇报道屠呦呦获奖的新闻,问售货员:“有这个《肘后备急方》吗?”
可惜的是,售货员说这是一本很老很老的书了,店里没货,女孩只好失望地离开。
在淘宝网上,这本书从昨天开始也突然升温,过去很长时间都没有销量的书店,从前天下午开始,销量陡增,几家书店都有几十个订单。
据史料记载,元世祖至元间,有乌某者,得其本於平乡郭氏,始刻而传之。段成己为之序,称葛、陶二君共成此编。
此本为明嘉靖中襄阳知府吕容所刊,始并列葛、陶、杨三序於卷首。
书中凡杨氏所增,皆别题附方二字,列之於后。
而葛、陶二家之方则不加分析,无可辨别。
案《隋书·经籍志》,葛洪《肘后方》六卷,梁二卷。
陶宏景补阙《肘后百一方》儒之门户分於宋,医之门户分於金、元。
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
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
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而诸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后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涂颇杂,今悉删除。
《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九卷,亡。
《宋史·艺文志》止有葛书而无陶书。是陶书在隋已亡,不应元时复出。又陶书原目九卷,而此本合杨用道所附只有八卷,篇帙多寡,亦不相合。
葛洪江苏人,约生活于公元3-4世纪,享年81岁。其父、祖父都是大官僚,其本人也因参加过镇压农民起义而被赐爵关内侯。晚年隐居于广东罗浮山,“欲炼丹以祈遐寿”,“优游闲养,著述不辍”,直至去世。事迹具《晋书·本传》。
分享显美德
转发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