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诺奖都得了,却评不上院士,你们还在争论中
诺奖都得了,却评不上院士,你们还在争论中
导语
屠呦呦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有媒体称赞她“从中医药里挖掘宝藏,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屠呦呦的获奖是中医的逆袭吗?今日午观察为您解读。
今天的深圳卫视《正午30分》“午观察”,让我们来听听特邀时事评论员陈迪先生的解读。
中国籍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
屠呦呦女士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籍的科学家、凭借其在中国境内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首次问鼎该项堪称世界最高荣誉的自然科学类奖项,填补了我国长期以来在这一项目上的空白,也了却了国人为时已久的心愿。屠呦呦获奖的原因,是她在发现能够有效对抗疟疾的药物成分——青蒿素的过程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青蒿素在面世四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人类抗击疟疾的主要药物,在世界范围内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屠呦呦女士得此殊荣,实至名归。
诺奖得主屠呦呦:一位备受争议的科学家
不过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注定,与莫言在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文坛出现了一些不服气乃至是讥讽的声音相类似的就是,屠呦呦在国内科学界同样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这样的情况甚至早在她获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屠呦呦的争议主要是出于:青蒿素作为一种药物的创制,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屠呦呦的参与当然是无可置疑的,但是部分与该项目有关的人士会认为,作为一个集体项目,是不应该有人以个人名义获得突出的荣誉的。这样的想法几乎与青蒿素所诞生的文革时代的思路一脉相承,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那时候的学术论文是不可以署个人姓名的,只能以项目组的名义发表。加之当时的科研环境混乱、规范不足,这些都为日后确认具体功劳的归属增加了难度。
屠呦呦广受国际学界认可在国内却数次落选院士
屠呦呦在年发表了一部学术专著,明确了自己在发现青蒿素当中的作用。但是这样的做法突破了当年留下来的集体主义规矩,引起了个别研发参与者的不满,甚至将那部作品称为“歪曲历史、误导读者、影响极坏”。虽然后来经过国内外学者的调查考证,屠呦呦作为走出决定性一步的关键人物,还是获得了国际学界的认可的。但是除了争议之外,工作生活中的屠呦呦还据说不善交际、言语直接,容易顶撞领导、得罪同行,这或许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在广获国际赞誉多年的情况下,依然多次在国内评选中落选院士。而作为结果的就是,时年85岁的屠呦呦,作为中国期盼已久的首位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得主,却是一名无博士学历、无留洋背景、无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这无可避免地会为国内要求反思与改进院士制度的声音提供新的激励。
屠呦呦从传统医学汲取灵感获奖成果并非单纯中药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终身研究员,她对传统中医药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最新的声明当中她也这样说道:“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全世界人民的礼物。”但是当有记者在诺奖评选现场提问评委,对青蒿素的授奖是否可以理解为是对古代医学的承认时,几位评委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们表示,这至多只能说明现代医学可以从传统医药中得到灵感。我们知道包括中医在内的、以服用天然植物混合物为特征的传统医学,在现代的西医体系中是被认为“不科学”的,如果中国科学家的成果仅仅是一份煎煮臭蒿的中医药方那是不可能获奖的。但是屠呦呦的成功是在于,她是通过完全现代科学的方法,通过大量可控的重复实验,在分子层次上提取出了植物当中的有效成分,而且她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古人给出的药方。
天然材料药用需要严谨科学实证系现代医学要求
实际上,从自然界中获取化学成分一直都是现代西医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青蒿素之前作为对抗疟疾的主要药物的奎宁,是从金鸡纳树中提取的;分享本次另一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阿维菌素,是从生活在土壤当中的细菌身上获得的。但是,天然化合物进入医用“科学”范畴的前提是必须能够写出稳定的化学式,这样才能够对分子结构进行修饰、对药效进行优化,进而提供进行药物合成以及实现重复性的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屠呦呦当年是从古代医书中获得灵感的,这对中医药界来说应该是极为鼓舞的一个事实。
中医在现代世界中仍需加强科学化实证研究
但是,如果只满足于笼统经验的堆积以及对天然药材的粗放使用,而不去进行严谨的科学化实证研究,这不仅会阻碍中医药的进步,恐怕还会更在很大程度上关上了与世界分享中国传统医学的大门。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很好地说明了,中国古人的经验即便放在今天看来依然是无比宝贵的积累;但是后人必须以现代的科学精神与研究方法对其加以利用,才能够使古典的智慧在今天的世界也依旧散发光芒。
10月6日深圳卫视《正午30分》“午观察”
(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
更多热点资讯,敬请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北京哪个白癜风医院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