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e微课堂黄帝内经
e微课堂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成书于大约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阴阳印象大论》篇章的学习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纲纪:即纲领。
父母:指本原、根本。
生杀之本始:谓事物产生与消亡的本原、由来。
神明之府:指自然界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治病必求于本:谓诊治疾病当推求阴阳之本而调之。本,指阴阳。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轻清之阳气上升积聚而成天,重浊之阴气下降凝聚而成地。
阴静阳躁:阳性动,阴性静。躁,即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此为互文。指阴阳主万物的生长,又主万物的杀藏。杀,消亡
阳化气,阴成形:此言阴阳的功能。阳动而散,可将有形之物化为无形之气;阴静而凝,可将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物。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阴冷凝固,故可生成浊阴,热气温热升腾,故可产生清阳。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飧泄:病证名,指腹泻物中带有不消化食物
?胀:即胸膈胀满。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谓饮食所化之精微及吸入的自然之气,上升化布为散于头面七窍,以成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食物的糟粕和废浊的水液,将重浊沉降,由前后二阴排出。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饮食所化之精微,其轻清部分外行于腠理肌表,其浓稠部分内注于五脏。此清阳指卫气,浊阴指精血津液。
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谓饮食物所化生的精气,充养于四肢;其代谢后的糟粕,由六腑排出。支,肢的古字。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凡药物饮食的味属阴,多沉降而走下窍;凡药物饮食的气属阳,多升散而达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的属纯阴即阴中之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即阳中之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味厚为阴中之阴,有泄泻的作用;味薄为阴中之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气薄为阳中之阴,有发汗散表的作用;气厚为阳中之阳,有助阳发热的作用。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药食之气味辛热纯阳,能使元气衰弱,药食之气味辛甘温和,能使元气旺盛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前“食”字指消蚀,后“食”字指仰饲。药食之气味辛热纯阳,会消蚀元气;而元气却仰饲气味辛甘温和之药食。药食之气味纯阳作用,能耗散元气;药食之气味温和作用,能增强元气。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季感受寒邪,不及时发病,至来年春季阳气发泄,产生温热疾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季感受风邪,不及时发病,留连与夏季,克伐脾土,产生完谷不化的泄泻。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夏季感受暑邪,暑汗不出,暑热内伏,至秋季,寒凉外束,寒热交争,产生寒热往来的疟疾。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秋之交,感受湿邪,不及时发病,至冬季,湿郁化热,冬寒外闭,乘袭肺金,产生咳嗽。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腹满,死”的机理是
A阴阳竭绝
B邪气壅盛
C阴阳相离
D脾气内绝
E正气亡失
(2)《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治病必求于本”的“本”是指
A病机
B症状
C体征
D病因
E阴阳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味厚则泄”是指味厚之药可使
A泄气
B泄便
C泄汗
D泄精
E泄热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气薄则发泄”是指气薄之药可使
A泄气
B泄便
C泄汗
D泄精
E泄热
——选自《内经选读习题集》
小题对你是不是soeasy呢,想知道答案就第一家白癜风医院北京的最好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