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中药考试重点

中药考试重点



总论:

1.文献

名称

时期

作者

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

东汉

托名神农

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分为上中下三品·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

梁朝

陶弘景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新修本草》

唐朝

苏敬等

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图文对照的方法

《本草拾遗》

唐开元

陈藏器

将药物功用概括为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

《证类本草》

唐慎微

各药之后附列方剂以印证;文献价值

《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

明代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纠正补充《本草纲目》内容

《本草求真》

清代

黄宫绣

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2.道地药材:出产在某地的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临床疗效决定

3.炮制目的:减毒、增效、变性、纯净、矫味

4.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1)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2)归经:表示药物作用的部位

(3)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4)五味:辛能散能行,甘能补能和能缓,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咸能软能下,淡能渗能利

单行

七情和配伍并不等同,七情包括单行,但单行不是配伍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增效

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增效

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

相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减毒

相杀

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减毒

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减效

相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增毒

5.

6.用药禁忌(相反)

配伍禁忌:

十八反:本草名言十八反,贝篓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7.剂量: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8.海金沙包煎

9.温热性对人体的不良作用:伤阴、助火(耗气应该是理气药的不良作用)

10.用药禁忌包括:病证禁忌、配伍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定义

共同功效

兼有功效

适应证

禁忌

祛风湿药

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的药物

祛风湿

止痛、通经络、强筋骨

风湿痹痛

阴血亏虚者

利水渗湿药

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

利水渗湿

水肿、小便不利、淋证、黄疸

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慎

温里药

以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治疗里寒证的药物

温里祛寒,温经止痛

助阳、回阳

外寒直中脾胃或脾胃虚寒证,肾阳虚证,寒邪侵肝

实热证、阴虚火旺、津亏血虚者慎

理气药

以舒畅气机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气滞证或气逆证的药物

行气

降气

脾胃气滞、肝郁气滞、肺气壅滞、肺胃气逆

气阴不足者慎

止血药

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出血证的药物

止血

各种出血病症

开窍药

以开窍醒神为主要功效,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

开窍醒神

行气活血止痛

耗气伤阴

收涩药

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各种滑脱病症的药物

固表止汗、敛肺涩肠、固精缩尿

正气不固、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的滑脱病症

实邪未尽者不可用

第一章:解表药

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柴胡

1.麻黄与桂枝比较:

麻黄

发汗解表

发汗力较强,用于表实无汗者;可宣肺,治肺气不宣之咳喘证及风水水肿证

桂枝

表实表虚有汗无汗皆可用,温通经脉,可治寒凝血滞之证,温助阳气,可治阳气不振之证

2.防风:药性缓和,祛风解表,祛湿止痛,常用治外感风寒夹湿之证。

3.羌活与独活比较:

羌活

祛风散寒,祛湿止痛,治风寒湿痹、风寒夹湿表证

发散力较强,主治上半身风寒湿痹及太阳经头痛

独活

主治腰以下风寒湿痹及少阴经头痛

4.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可治风寒感冒、鼻塞鼻渊、寒湿带下、疮痈肿痛。为治风通用药。

5.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主治外感发热、肝郁气滞、气虚下陷。

第二章:清热药

石膏、知母、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地黄、玄参、丹皮、赤芍

栀子:清心除烦(热病心烦),凉血止血(血热出血),清利湿热(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鱼腥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石膏

清热泻火,尤泻肺胃之火

重在清解,为治疗肺胃之火之要药,煅用收湿敛疮

知母

重在清润,可生津止渴,润肺燥,滋肾阴

黄芩

清热燥湿

上焦,气分,肺,肝胆有热首选,可用于热盛导致的胎动不安

黄连

中焦,心,胃,大肠之热,治湿热泻痢之要药,清热解毒

黄柏

下焦,湿热下注之带下,泻相火,治阴虚火旺

金银花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作用较强,有凉血作用

连翘

清热解毒力较强,为疮家圣药

地黄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凉血止血

玄参

功偏滋阴降火,清热解毒(可治虚火咽喉肿痛)

丹皮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善退虚热

赤芍

善清泄肝热,去瘀止痛力较强

无汗骨蒸:丹皮,青蒿有汗骨蒸:地骨皮山豆根:治热毒蕴结、咽喉肿痛第一要药

治疔疮之要药——紫花地丁

治肺痈之要药——鱼腥草

治乳痈之要药——蒲公英

治热镀所致一切疮痈疔疖之要药——金银花

第三章:泻下药

大黄、芒硝

大黄

清热通便,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证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活血化瘀,为胃肠积滞大便秘结之要药

芒硝

软坚泻下,为实热积滞大便燥结之要药

芫花善泻胸胁之水饮;京大戟偏行脏腑之水湿;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

第四章:祛风湿药

独活、防己、川乌、威灵仙、蕲蛇

独活:祛风湿止痛,善治风寒湿痹以下半身痛甚者为宜

防己:祛风湿止痛,常用于风湿热痹

川乌:祛风湿止痛、温经散寒

威灵仙:祛风湿止痛通经络

蕲蛇:祛风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痒止痉,常用于顽固性风寒湿痹

秦艽:风中之润剂

第五章:化湿药

广藿香、厚朴

广藿香:化湿解暑,为治疗暑日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要药

厚朴:燥湿、行气,为消除胀满之要药,消痰下气平喘

苍术:可治疗风湿痹症,解表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茯苓、泽泻、车前子、萆薢、茵陈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利水渗湿之要药,入药部位为菌核

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车前子:清热利尿通淋、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茵陈:利胆退黄,治黄疸之要药

萆薢:利湿去浊,治疗膏淋之要药

海金沙:入药部位为孢子,包煎

石韦:善治血淋

第七章:温里药

附子、吴茱萸、丁香

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吴茱萸:暖肝、温中、疏肝解郁、燥寒湿,为治肝寒气滞诸痛之要药

丁香:温中降逆,治疗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温肾助阳

第八章:理气药

木香、川楝子、薤白

木香:行气止痛要药

薤白:通阳散结,治胸痹之要药

川楝子:行气止痛,疏泄肝热

第九章:消食药(味多甘平,消积导滞,运脾开胃)

山楂、神曲

山楂:消食,化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活血化瘀

神曲:消食兼解表,常用于食积兼外感者

第十章:驱虫药

使君子、槟榔

使君子:驱蛔要药,杀虫消积,健脾

槟榔:善驱绦虫,沙葱消极,利水行气

第十一章:止血药

小蓟、地榆、槐花、白及、仙鹤草

小蓟:凉血止血、利尿通淋、散瘀

白及:收敛止血要药,生肌消肿,善治吐血咯血

仙鹤草:收敛止血,可治脱力劳伤,善治疟疾寒热

地榆

凉血止血,善清大肠热

收敛止血,善清下焦热,烫伤要药

槐花

清肝明目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川芎、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丹参、桃仁、益母草、鸡血藤、莪术、三棱

川芎

活血行气止痛

祛风,妇科调经活血之要药,治头痛之要药

延胡索

止痛要药(两胁胀痛经行腹痛)

郁金

利胆退黄、凉血清心,解郁

乳香

活血定痛,消肿生肌

可行气

没药

丹参

活血通经

凉血安神,性寒

桃仁

润肠通便

益母草:活血调经、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妇科经产要药

鸡血藤:活血补血

莪术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功偏破气

三棱

功偏破血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旋覆花、桔梗、川贝、浙贝、竹茹、紫苏子、紫菀、款冬花、桑白皮、葶苈子

半夏:燥湿化痰要药、止呕要药、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旋覆花:降气、消痰、行水,包煎

桔梗:宣肺止咳,利咽排脓

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热性呕吐之要药

紫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川贝

清热化痰,消肿散结

功偏润肺

浙贝

功偏清热

紫菀

润肺止咳

长于祛痰

款冬花

长于止咳

桑白皮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偏泻肺热

葶苈子

偏泻肺水肺火

第十四章:安神药

朱砂、龙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

朱砂:安神定志要药,外用清热解毒

龙骨:镇惊安神、平肝潜阳,煅用收敛固色,外用收湿敛疮,重镇安神之要药

远志:安神、祛痰,可用于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健忘

酸枣仁

养心安神

养心安神之要药

柏子仁

润肠通便

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

石决明、赭石、羚羊角、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平肝凉肝要药,清肝明目要药

赭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

羚羊角: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治肝热惊痫抽搐之要药,入汤剂单煎

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治头痛眩晕要药

地龙:息风止痉、通络、清肺平喘

牛黄:最适于治疗痰热神昏

钩藤:可疏散风热,后下

全蝎

息风止痉、通络止痛,治痉挛抽搐之要药

长于通络止痛

蜈蚣

长于息风止痉

第十六章:开窍药

麝香:醒神回苏要药,活血通经

第十七章:补虚药

人参、黄芪、甘草、鹿茸、补骨脂、益智、当归、熟地、何首乌、白芍、阿胶、玉竹、鳖甲、龟甲

人参

补脾气

大补元气,安神益智,壮阳,补肺气,生津

黄芪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补肺,行滞,托疮生肌

甘草

补心气,调和药性、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鹿茸:峻补元阳、益精血、托疮毒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纳气平喘

益智:暖肾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可治疗小儿遗尿

玉竹:养胃生津、润肺止咳,养阴而不恋邪,可用于阴虚外感

菟丝子、沙苑子:养肝明目

当归

补血滋阴

活血止痛、生肌、润肠通便,妇科调经要药,补血要药

熟地

治肾阴亏虚之主药,补血要药

何首乌

固肾乌须,润肠通便,生用截疟,解毒消痈,

白芍

柔肝平肝

阿胶

止血

龟甲

滋阴潜阳,退虚热

滋阴之功较强

鳖甲

退虚热之功较强,治阴虚内热要药,软坚散结

第十八章:收涩药

五味子、山茱萸、莲子

五味子:补气收敛,既收涩又驱邪(肺:补肺敛肺祛痰止咳;心:敛汗、安神;

肾:涩精滋肾;脾:生津止渴)

山茱萸:平补阴阳之要药,固精缩尿止带

莲子:补脾肾,止泻止带涩精,有脾果之称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

雄黄、硫磺

雄黄

解毒杀虫

解毒力强,善治痈肿疮毒、虫蛇咬伤(杀蛔虫)

硫磺

杀虫力强,治疥疮之要药

第二十一章:拔毒生肌药

升药:拔毒、去腐,含水银

共性:

可以治疗麻疹的药物:荆芥葛根升麻紫草牛蒡子可以治疗虚热证的药物:青蒿地骨皮丹皮知母黄柏秦艽可以治疗热淋涩痛的药物:蒲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鱼腥草竹叶

治疗风湿顽痹:蕲蛇、雷公藤、马钱子、乌梢蛇

祛风湿药中治水肿:防己、木瓜、五加皮、路路通、桑枝

安胎作用:黄芩苎麻根(清热凉血)、紫苏砂仁(气滞胎动不安)、白术(脾虚)、杜仲续断菟丝子桑寄生(补肝肾)

清心火:栀子、黄连、连翘、竹叶

清肺火: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

清肝火:龙胆、夏枯草、决明子、桑叶、菊花

清胃热止呕:竹茹、芦根、枇杷叶

治肺肾虚喘:蛤蚧、冬虫夏草、紫河车、核桃仁

宣通鼻窍: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

表里之热双解:牛蒡子、桑叶、菊花、升麻

治热淋:车前子、滑石、关木通、瞿麦、灯心草

治石淋:石韦、滑石、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

既解表又利水:香薷、麻黄

既发散风寒又止痛:白芷、藁本、细辛、防风、羌活

有止痉作用的解表药:蝉蜕、防风

既化湿又解表:苍术、广藿香、佩兰

止痛:乌头、羌活、独活、白芷、细辛、川芎、延胡索

泻相火:知母、黄柏、泽泻、天冬

咸味软坚散结:牡蛎、鳖甲

升阳:柴胡、葛根、升麻、黄芪

温里药中可治肾阳虚: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

可行脾胃之气:厚朴、紫苏、木香、香附

善行气消食化痰:枳实、厚朴、莱菔子

醋制后增强止痛作用:延胡索、三棱、莪术

须发早白:制首乌、桑葚、女贞子、墨旱莲、黑芝麻

截疟:青蒿、槟榔、仙鹤草、生首乌、雄黄、砒石

利咽:

薄荷、牛蒡子、蝉蜕、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马勃、胖大海、桔梗、诃子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医院最权威
福州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13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