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林达热点有感诺贝尔医学奖肯定疟疾药的

林达热点有感诺贝尔医学奖肯定疟疾药的



大家都在沸沸腾腾地讨论年诺贝尔医学奖首位中国人获得者屠呦呦,在为她和她的团队的杰出成就喝彩的同时,笔者并没有去参与“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的争议,对一场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与中式集体主义的交锋”也暂时置若罔闻。先使劲地纯正地鼓掌,把一切的质疑及其反映的中国对科学原创力的保护缺乏合理的程序和大众意识的现实暂且按下。也许对于参与从年由毛老人家亲自立项的项目的科学家们会敏感于那个年代不署名的集体成果功归一人、会对所付出的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崎岖艰辛需要肯定,在笔者看来,屠呦呦的获奖是中草药抗疟“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的肯定和褒奖。

话说年,屠呦呦正式参与了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的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代号。作为军事计划的一部分,志在帮助北越政府“打击美帝”,方法是寻找有效的抗疟新药——在年代的东南亚战场上,疟原虫已经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提起奎宁类药物抗疟疾,笔者不能不想起一个善心仁德的开明民族资本家梁培基先生,在十九世纪初用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再配以中药甘草粉等制成的“梁培基发冷丸”,解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发冷丸远销到美国和南洋等地,年销高达多万瓶。当时的梁培基,已是名闻遐迩的巨富,但他以不忘初衷的良心,履行了一个典型医生的天职——解除疾苦,救济苍生。笔者跟梁培基的外孙谈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也是第一时间想到了他的外公,感慨良多。

时隔年,恶性疟原虫早期配子体早已对奎宁类药物产生了抗性,硫酸奎宁在疟疾治疗上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相信梁培基在天之灵看到这个中西医结合的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由中国人贡献给人类社会,一定会有告慰。这正是他当年坚持的探索,尝试结合中西医药的优点,从中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的医疗之道。相信今天的屠呦呦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也会认同梁培基当年的心态:”万事本无是非高下,关键在乎存心;至于成败利钝,毁誉得失,则无碍君子之行。“

从38岁开始参与这个项目,到时年85岁,屠呦呦这位执着的科学家,与全中国多名科学家们用大半生探索了一条中医获得认可从而造福人类的路径。然而,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时所说的话:“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却无端引来业内人士私下质疑:“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笔者觉得说这评论的人十分无聊,人都习惯从自己的视角去诠释别人的行为,只有当他们自己被别人误释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憋曲的滋味。姑且真心地去相信别人的诚意又如何?

诺贝尔奖游戏规则是按西方人的评判标准制定的,在西方的教育体制中浸泡过的人都知道,就连女儿所在大学的一个具有国际水平的机器人设计俱乐部的选拔人才标准,都融合了在小组作业中观察每个个体的创意和贡献的评判标准,评委会会看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呈现的竞赛演示,从中选出面试候选人进行面试,审查个人报告,再结合队员互评,最终选出入选队员。所以每个队员从一开始就会对自己的创意和实现过程做详细的记录。从小在这种氛围长大的人会很自然地相信国际评委会的评选逻辑和对原创的重视程度,小组各成员的付出会推动小组和个人的思考和发挥,各队员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合作的群体,相互的分寸把握已经跟约定俗成般自然,形成良性发展环路。因为个体有独立的意识,权威也得尊重原创思想。

而在中国却是另外一种氛围和操作,学生和组员在经费、项目和人际上均依附于导师或领导,没有形成独立人的气候,导师和领导都被称为老板,能让你上也能让你下。个体并无意识或途径去保护自己的原创思想,于是创意得不到激励,反过来对小组的奉献也有保留。同时因为集体和个人的界线模糊,若小组成员获奖,其他组员就会不服,认为勋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不独立的个体不会意识到思想引领先于苦干。

这就是为什么屠呦呦获诺奖引发的激烈争议的原因,项目面铺得那么广,参与的科学家们谁不想扬名?于是质疑就来了:“这是集体的工作,为什么给她一个人?”;“为什么大奖只颁给一个人?我也做了重要贡献。”其实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评委的标准:屠呦呦这次获奖,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为此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再问一下自己:我有记录证明自己在这三方面先于屠呦呦吗?没有就记得在下一个发明开始做好记录,这次就跟全国人民一起为屠呦呦喝彩。在笔者看来,青蒿素现在在世界多国均已广为应用,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可是这利益与科学家并没关系,屠呦呦用自己和同伴们呕心沥血一辈子的科学成就已经造福人类,也许因为现实条件和历史原因,造成了一些界线模糊,即使有集体的努力,屠呦呦的作用和付出也是有目共睹的。相信国际评审团也是考量过后,决定把奖项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和起关键作用者的。

都说量变到质变是个过程,可科学家也不可能有质变的时间表,而那些几百次实验的失败、终日的苦思冥想、以身试药,到头来代表中国人去领取让全中华民族骄傲的、由国际评委们评定的国际奖项,还得承受诸多质疑。在这一点上,当年的梁培基应该很庆幸没去参加诺贝尔评奖,而直接投入商业生产,成就了一代富商的传奇,省去了很多心理和时间上的浪费。积累了自己的实力后,让其后为后世立下的诸多功德成为可能。

术业有专攻,不能要求科学家都象梁培基一样通才,又把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条件,在青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然而,屠呦呦虽然作出了对医学的七大贡献,但是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一直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她获得大奖之后,引发了另一个讨论:社会对于中国学术评价体制的讨论。希望这个讨论能带来更加实用的改变,从重出身、重关系,变为重实际贡献。

笔者始终怀着诚挚之心,感恩感谢一切有能力、有创造力造福人类社会的人,不论外界如何评论质疑屠呦呦揽功于一身,笔者对屠呦呦的敬意丝毫无减。每个人的立世意义各不相同,能够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为人类的福祉和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无疑是幸运和幸福的。梁培基、屠呦呦和其他留名或没留名的有功于社会之人都属于这一类。当一切都流淌在历史长河时,名字都是符号,唯有人类在跟宇宙较量的进步中,因有功之人的贡献,留下不一样的轨迹。祝愿屠呦呦平安幸福、安渡美好晚年!

[林达自画相]:单木不成林,曲高人终达。

遇人生事一笑带过,核心一二变中不变;

历教育经国内海外,学历三四尚未读博;

进国营民营五百强,职场五六顺手驾驭;

观古今中外人事物,感悟七八长存爱心;

奉诚读易学佛参禅,静心九十回馈天地。

注:此文为林达专访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有意思的人和事需要采访,请与21centryforum

gmail.







































郑州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11904.html